原文引自:PANews《比特币闪电网络现状速览:大额融资频出,生态建设初步成型》 作者:月之暗面
目錄
前言
基於比特幣的L2擴容方案閃電網路最近出現一些新變化,閃電網路開發商Lightning Labs發佈Taro測試版,允許在其上構建更為豐富的DeFi生態,甚至會促進比特幣的進一步主流化。
當底層基礎設施逐步搭建好,比特幣的閃電網路解決方案也越來越多受到歡迎。
目前其上鎖定的比特幣已經突破 5000枚,達到新的歷史高點,閃電網路的安全性也進一步得到提升,圍繞閃電網路搭建而來的一系列支付設施,比如加密支付應用 Strike 於近日完成 9000 萬美元融資。
此外,River Financial 公司推出支付閘道 River Lightning Services(RLS),可以幫助開發人員利用更友好易用的API將更多的金融設施帶入比特幣網路。
閃電網路也具備「向上捅破天」的實力,Blockstream 已經推出使用比特幣閃電網路支付實現衛星資訊廣播的服務。使用者只需一個閃電網路錢包,使用者就可以利用閃電網路相互發送私人數據。
比特幣擁躉 MicroStrategy 也開始搭建基於閃電網路的 SaaS 平臺,在囤幣之外開始考慮搭建應用層,閃電網路的生態已經來到爆發邊緣。
在閃電網路之前,比特幣的 DeFi 活動高度依賴於 RenBTC 及 WBTC 等跨鏈封裝資產,缺少自身生態應用,導致比特幣只能走向數位黃金等價值錨定物,而本身的使用場景受到了極大限制,閃電網路的出現某種程度上可以緩解這種窘境。
重拾“點對點電子現金支付”夢想
比特幣雖然最早是反對美元濫發而推出的「電子現金」,起初一直承擔著交易媒介的角色,但在十餘年的發展后,也受制於比特幣網路自身的局限性,整個加密市場的交易媒介已然悄然易主,USDT、USDC 等美元穩定幣成為媒介。
閃電網路開發商Lightning Labs想重拾當年比特幣的電子現金支付系統夢。
Lightning Labs在2022年4月發佈的Taro是一個由Taproot驅動的協定,用於發行可以通過比特幣轉移的資產,以及未來用於即時、大批量、低費用交易的閃電網路應用。
美元比特幣化已經被列為Taro協定的優先開發選項,支援使用者直接訪問比特幣和閃電網路原生穩定幣,同時利用比特幣主網的安全和閃電網路的效率。
Taro使比特幣可以逐漸支援更多資產類型,並且以美元穩定幣計價,可以減輕比特幣帶來的價值波動,在最近的英鎊危機中,比特幣/英鎊的交易就開始活躍,而在以往的土耳其、俄羅斯本幣幣值波動期間,比特幣的使用量都出現明顯上升趨勢。
而大規模使用的轉捩點,是2021年薩爾瓦多開始的比特幣法幣化刺激后,閃電網路終於得到了大幅進步:截至2022年10月10日,閃電網路共有1.7萬個節點,近 8萬個通道,以及鎖定了近5000個比特幣,價值近一億美元,其TVL大概是以太坊L2選手Arbitrum的 1/23。
隨後熊市到來后,比特幣閃電網路的發展並未受到明顯阻礙,反而是圍繞日常使用場景進行了更多的擴展,得益於閃電網路的廉價,其交易量等數據在持續上升。 閃電網路在2021年9月處理了60萬次小額交易。
這個數量的交易只需要332個完整的鏈上比特幣區塊,通過閃電網路上的交易,鏈上的記憶體庫免於被吸收大量區塊空間的交易。
其次,法幣化也是促進閃電網路大規模採用的刺激因素,在2021年9月後,已經有270萬薩爾瓦多人成為Chivo錢包使用者,其上可直接使用閃電網路進行轉帳等操作。
此外,擁有700萬使用者的Paxful於9月14日宣佈整合Lightning網路。 Twitter推出了與Lightning整合的小費服務,使Twitter的1.86億用戶可以通過利用Lightning 網路向對方發送小費。
從2021年1月1日到2021年9月30日,閃電網路的鎖定BTC容量增長了 181%,從1058 BTC到2968 BTC。
其中,最為耀眼的是基於比特幣閃電網路建立的加密支付應用 Strike,其目標是挑戰Visa、PayPal等傳統支付巨頭,以及西聯匯款等跨境支付公司。
以PayPal旗下的Venmo為例,其支援在朋友和家人間進行網路轉帳,其共計有6千萬使用者,其在2021年完成了2296億美元的交易額, 以此為起點暢想閃電網路的交易額,其目前還在繈褓期。
而在商戶結算領域,Visa和萬事達卡每筆交易會收取2-3%的手續費,而利用閃電網路,100美元的交易費用不會超過1美分,這對於小型商戶而言,無疑是個具備吸引力的特點。
目前支援在阿根廷、薩爾瓦多和美國三個地區展開服務,其中,阿根廷使用者將能夠進行比特幣匯款支付、在Twitter 上接收比特幣打賞並使用 Strike 的點對點交易服務。
Stike還和 Shopify、Blackhawk Network、NCR 合作建立比特幣支付系統,該系統允許商家在客戶使用加密貨幣付款后快速接收美元付款,目前支援該支付網路的商家包括麥當勞、CVS 、Walgreens、Whole Foods 和沃爾瑪等。
此外,Strike還宣佈將推出新款 Visa 卡,使用該卡消費將獲得消費獎勵,目前使用者可加入候補名單來獲得體驗該卡的機會。
至此,Strike的商業模型已經完成閉環,而在其之外,還有基於比特幣閃電網路的支付公司 Neutronpay 完成 225 萬美元種子輪融資,面向企業開發API供其使用。
比特幣的生態逐步成型,而其中最為耀眼的就是支付設施,包括Cash App等成熟產品,也有LightSpark這樣a16z領投的新銳。
閃電網路的應用,將會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大規模降低比特幣的使用成本,建立圍繞比特幣的L2、DeFi甚至NFT生態,其中值得注意的有面向消費者、商家以及企業級的各類產品。
閃電網路簡史
閃電網路的提出並不落後於乙太坊擴容方案,閃電網路於2015年由Joseph Poon和Thaddeus Dryja首次提出設想,但在2018年才真正開發出來,並部署到比特幣網路上。
在閃電網路之前,比特幣也嘗試過其他方案,比如SegWit,在2017年8月被稱為隔離見證(SegWit)的比特幣協議的升級生效,改變了區塊的衡量方式。
在完全採用SegWit的情況下將最大區塊大小增加到大約4MB,但在處理人類每天進行的數以百萬計的小額交易面前,主網擴展能力最終達到了一個上限。
並且主網又不能頻繁升級,而BCH等分叉幣的教訓還在眼前,最終社區也只能從L2角度去思考解決辦法,只把主網作為最終決算層。
比特幣閃電網路的技術原理並不複雜,簡單而言,就是比特幣主網將每筆交易廣播到鏈上,而閃電網路則針對鏈上的通道狀態進行驗證,而只有在最終結算的時候才將交易資訊廣播至主網。
其在點對點之間運作方式如下:
•閃電網路利用一個由智慧合約打開一個支付通道網路,本質上就是待交易雙方的一個複式記帳本,在雙方之間保存交易記錄。 對手方都承諾了存入其中一定數量的比特幣,可以被發送到另一個對手方那裡。
•對手方在彼此之間轉移資金而不在區塊鏈上廣播他們的交易,而只保存在彼此的帳本上。 當其中任何一方或雙方決定不再需要該通道時,雙方結算餘額並將結果廣播至主網。
這裡面的關鍵是防止作弊問題,畢竟兩點之間的預結算並不會保存在主網上,為了防止人們試圖通過虛假的結帳聲明來竊取比特幣,閃電網路有一個懲罰協定。
如果Alice發送了不正確的資訊,而Bob證明這個資訊是假的,那麼通道中的所有資金都將被轉移到Bob。
其中的技術關鍵是哈希時間鎖定合約(HTLCs),這個協議允許交易通過支付通道路徑發送比特幣,但也消除了攔截和保留付款的可能性。
簡單地說,在最終結算時,HTLCs要求收件者確認他已經收到付款。 如果收件人在一定時間內沒有確認收到付款,付款將被退回給寄件者。
在美國財政部制裁Tornado Cash后,抗審查成為行業內真正的使用者剛需,尤其是在乙太坊轉為PoS機制后,其是否會被定性為證券已經是個值得認真考慮的問題了。
而閃電網路本身並無此項擔憂,其只在最終結算時才廣播至主網,退一萬步說,大家還可以去主網交易,其高度抗審查的特性會帶來更為豐富的使用場景。
2019年1月,Twitter使用者Hodlonaut進行了一項社會實驗,他向一個回應他的推文的人發送了10萬個sat,達成交易的條件是, 收件者增加1萬個sat,然後發送給一個新使用者。
這條交易鏈被重新命名為 「閃電火炬」,並迅速在Twitter上獲得關注。 最終有282名參與者加入其中,包括Twitter/Square創始人Jack、前PayPal首席運營官和LinkedIn 聯合創始人。
結語
2008年,當中本聰寫下《比特幣:一種點對點電子現金支付系統》之時,誰都難以想到設計為日常的、小額的、個人使用的比特幣網路,會演變為昂貴、低效、機構化的“數字黃金”,這很難說是一種失敗,但總歸是偏離設計者初心的走樣。
相似的問題也發生在乙太坊網路之上,最終選擇的解決辦法是L2擴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特幣的L2——閃電網路也最終提出,成為讓比特幣回歸電子現金支付系統的種子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