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The Case For and Against the Appchain Thesis》 引自:深潮 TechFlow《应用链理论无懈可击吗?可组合性与自主性的博弈》 原作者:Degen Sensei 編譯:深潮 TechFlow
應用鏈理論已發展成為對乙太坊多鏈未來的一種反駁,特別是隨Cosmos 2.0的發展和 dYdX 從乙太坊第二層解決方案 Starknet 轉移到 Cosmos 而點燃了這一理念。
那麼,什麼是應用鏈理論呢?
目錄
應用鏈理論
應用鏈理論是:隨著每一個建立在區塊鏈上的協定想要擴展,他們將尋求轉變為主權鏈,使他們完全控制他們的協定,而不依賴原有的 L1。
為什麼要這樣做?
想像一下,如果你創建了一個 Solana 上的 DeFi 協定並努力維持運營,但網路卻不斷地停機,嚴重地阻礙了你的業務。
在這種情況下,你被迫尋找其他更加彈性的鏈,能夠自主選擇以下幾點:
- 保持自己的共識;
- 安全性(可以交換鏈間安全);
- 驗證者自主設置;
- 正常運行時間;
他們將獲得運行其主權區塊鏈的全部權力,而不是依賴底層的 L1。
這是一把雙刃劍,所以讓我們深入瞭解利弊,我將盡力為雙方提供一個公平的理由。
支援應用鏈理論的觀點
自主主權
反對應用鏈理論的一個看法是,它失去了可組合性。
然而,應用鏈的信徒會說,完全的可組合性會產生一種連鎖效應,像多米諾骨牌一樣貫穿整個系統,導致更多的破壞。
一個缺乏需求和使用者的 DeFi 協定在觀察了波卡生態系統後,很可能會採取不同的路線。
我們已經看到了主權鏈完美運作的例子,例如 Terra 的失敗,並沒有導致更大的 Cosmos 生態系統崩潰。
促進了互操作性
應用鏈促進了互操作性,任何相關的數據都可以從一個鏈發送到下一個鏈,這也意味著該基礎設施的推動者也將成為從應用鏈理論中主要受益者。
更多投機空間
L1 積累了如此巨大的價值的原因之一是,它們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生態系統。
這也使得它們很難從財務角度進行估值—這為更多的投機和潛在增長留下了空間,而標準的 DeFi 應用相對來說更加容易估值,成為應用鏈之後有望提升更多的投機空間。
更多的代幣賦能
應用鏈還為代幣提供了進一步的效用,因為一個應用程式的原生代幣可以被用於支付驗證者的 Gas 費用,這將創造一個額外的代幣消耗,來緩解因激勵措施帶來的拋壓。
MEV 阻力
MEV(礦工可提取價值)阻力是應用鏈的另一個核心優勢,因為當你有一個可定製的驗證者集合時,你可以確保強制行為時,它使執行 MEV 的難度大大增加。
我們已經在 Cosmos Hub 中看到了這樣的例子,交易必須強制分批進行,限制了執行 MEV 的能力(分批執行迫使礦工執行與交易順序無關的交易)。
應用在 L1 上支付 Gas,以爭取與其他應用相同的區塊空間。
正如你現在已經知道的,在高需求的時候,這將導致 Gas 價格飆升,並變成最終使用者的負面體驗。 這不會發生在應用鏈上,因為應用控制著他們的網路。
避免監管障礙
最後,應用鏈最有力的觀點之一是,它們是更去中心化的。
如果你對部署在具有中心化排序器的 Arbitrum 等 L2 上的協議進行比較時,一個擁有無數驗證者的應用鏈顯然更加去中心化,這就是為什麼害怕被標記成證券的協定可能以這種方式尋求庇護的原因。
這些是我目前看到的應用鏈的案例,讓我們看看反對它們的理由。
反對應用鏈理論的觀點
缺少可組合性
應用鏈理論的前提是:一個應用不需要可組合性,其他應用就會變得多餘,因為市場會向贏家傾斜。
可組合性一直是 DeFi 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同時,你已經有了側鏈,這些側鏈是針對不繼承乙太坊安全的特定應用而建立的。
此外,協定已經成功地部署在 L2 上,在乙太坊安全的同時,也有更多的可擴充性。
應用程式正在通過碎片化的流動性來孤立自己,並失去了一直以來對它們非常有效的可組合性。
如果生態系統運作良好,流動性碎片化不一定成為問題,但實際上,用戶體驗並不是很好,而且還需要考慮一些安全問題。
安全問題
與 EVM 相比,可以認為 Cosmos SDK 構建起來相當笨重,應用程式對他們自己的安全負責成為一個主要的風險。
很明顯,鏈間安全是緩解這種情況的一種方式,因此值得關注。
此外,不可否認的是,跨鏈橋已經被證明是相當危險的。
雖然跨鏈橋使消費者能夠在不同的鏈上使用資產,但考慮到該行業已經發生的不少的駭客行為,它也降低了安全性。 如果我們想加密貨幣行業被認真對待,就需要減少駭客攻擊造成的價值損失。
這並不意味著 IBC 是不安全的,然而,在 BNB 事件之後,我們進行了一些深入的調查。
我們發現,一個會影響所有啟用 IBC 的鏈的漏洞。 這裡我要向Cosmos團隊致敬,因為他們在造成更多損失之前就發現了這個問題。
2021 年 1 月,Informal Systems 對 Cosmos Go 模組(用於實施 IBC)進行了審計,雖然我不懷疑他們的能力,他們比我聰明得多,但如果能看到其他獨立方對該模組進行審計會更好一點。
儘管 Informal Systems 沒有參與這個模組的 build,但他們直接受益於這個模組,因為他們的業務是建立在這個模組之上的,這就成了一個利益衝突。
生態系統內的自相殘殺
生態系統內的自相殘殺主要會對 ATOM 代幣產生不利影響。 多個協定正試圖獲得生態系統中不同形式的價值積累,因為Cosmos Hub在實施方面進展緩慢。
這不一定是壞事,因為它可以被視為為任何人提供價值,而不是成為將其保留在內部的看門人。
作為新的 ATOM 2.0 路線圖的直接競爭者,需要關注的主要是:Celestia。
Celestia 是一個模組化的區塊鏈,允許其他鏈連接到他們現有的共識,而不要求他們創建自己的共識機制,為這些鏈之間提供了共用的安全。
其價值主張是,與使用 IBC 和 ICC 相比,在 Celestia 上部署會更加容易。
同時,Celestia 還能夠通過僅從塊而不是整個網路下載隨機數據樣本的可用性採樣與加入其網路的用戶數量一起擴展 -> 證明整個塊是可用且可驗證的。
塊的大小能夠隨著使用者(輕節點)的數量而增長,因為基礎層不需要下載整個塊,因此不需要不斷增加硬體要求。
開發者的複雜性
像 Celestia 這樣的競爭對手會出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Cosmos SDK 的笨重,與只在 Ethereum 上啟動相比,開發者在 Cosmos 上運行和維護自己的鏈成為一個更大的任務。
對於大多數需要受益於可組合性便利的應用程序來說,笨重和孤立可能不是一個好主意。
另外,目前乙太坊的路線圖已經朝著向應用鏈和 Rollup 的方向發展了,並優先考慮這個方向的發展。
IMX 就是一個例子,Arbitrum Nova 也是如此。
儘管如此,競爭對行業的發展是健康的,因為使用者會從高品質的產品獲得更好的體驗。
那麼,誰會從中受益?
答案是 ATOM 代幣,因為他們打算推出鏈間安全,可以實現更好的價值捕獲。
當我為應用鏈爭論時,我提到它有利於互操作性,一些人可能已經大概猜到 Synapse 可能值得關注。
該團隊面對跨鏈的未來正躍躍欲試,因為它比其他跨鏈橋協定更好地利用了資本。
Synapse 已經開始建立 Synapse 鏈,它正在準備一個跨鏈的資訊傳遞系統,在鏈之間安全地發送任何任意數據。 它將提供一個介面,促進開發者建立跨鏈用例的過程。
Synapse 還包含 IBC 以外的跨鏈橋基礎設施,它使您能夠在 18 個不同的 L1/L2 之間進行橋接。
主要收穫
從區塊鏈的角度來看,應用鏈理論與當前主流區塊鏈是不同的。
雖然你說有其他區塊鏈,如 Solana 和 Avalanche,它們也是 PoS 區塊鏈,但除了速度之外沒有明顯的差異化。
Cosmos 生態系統提供了一些不同的東西,儘管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生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發展,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然而,毫無疑問,正在建設的基礎設施為該空間提供了一個凈收益,因為從使用者的角度來看,應用建立在什麼鏈上並不重要——只要它易於使用並能吸引需求,人們就會使用它。
因此,Cosmos 和乙太坊是一個道理。
但是,當協議發佈時,我會對不使用鏈間安全的協議採取一些預防措施,特別是如果他們沒有大量使用 Cosmos SDK 的成熟經驗。
最後,這是跨鏈基礎設施的第一次反覆運算,毫無疑問,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在各個鏈上的體驗會更加絲滑無縫。
你對跨鏈的未來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