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都因為生成式 AI 感到焦慮不安,並開始對龐大轟炸式的(蹭流量)資訊感到厭煩——這是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很容易感受到的一種狀態。
以前羅胖帶起的「資訊碎片化」,一開始很紅,在兩岸掀起一股「不訂閱跟上碎片化學習的潮流,就會落於人後」的焦慮感,一度造成每年跨年時,自詡為知識分子的文青/創業家不是看跨年煙火,而是去看《時間的朋友》演講,然後發文給別人看,展現自己跟上時代尖端的驕傲感;但到現在,已經沒什麼人在談了,思維造物也一直遲遲未 IPO 上市。
現在亦然。一堆人發 AI 文,美其名是在展現跟上科技的精神,但實際上只是在跟風,最後往往會發現沒什麼用。
隨著資訊愈多,愈會帶來「我怎麼都不知道」的焦慮感。
因為你所吸收到的不是「資訊」,多半都是「雜訊」——也就是對自己的人生沒什麼用處的訊息。
換言之,這樣的焦慮感多半是自己帶給自己的,同時像一面鏡子,透露出現有能力不足,所以感到無所適從。
如同我在 podcast 中提到的:「現在會感到擔憂焦慮的,多半是在舒適圈太久的廢物,你守著固有技能太久了,喪失了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不是要引戰,而是我真心認為面對這一波 AI 風潮,沒必要庸人自擾,焦慮感只會讓你每天浪費時間而已。
靜下心,思考自己該怎麼好好善用這些工具,去改善自己的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才是面對這一波 AI 應用大爆發該有的態度跟心境。
–
我是在 2022 四月接觸 Midjourney (當時台灣 FB 社群還不到千人),同年十二月接觸 ChatGPT。
我印象很深刻,當我接觸完以後所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把這兩個工具分享到公司群組:「請大家現在開始摸這兩個 AI 工具,並且思考怎麼替換你們的工作流程和產出。」
然後在 2023 一月,因為我們原本就有訂閱 Notion,所以全力要求大家都要用 NotionAI 來工作。
時至今日,我們團隊在 SEO、內容產出、視覺設計、行銷規劃、影音製作、程式開發……等工作上,都已經運用 AI 工具長達好幾個月,有效提升原本工作流程 55%-70% 的效率。
我自己的話,在今年新規劃了兩個新的商業模型,過程中讓 AI 輔助了接近 60% 的內容、發想和執行細節。
只能說幸運吧!在這一波 AI 浪潮下,我和團隊夥伴都適應得不錯,現在團隊內也會主動分享觀察到的新 AI 工具作內部交流,所以暫時不會擔心我、公司以及團隊會被 AI 浪潮所吞沒。
–
而在這段時間內我做了什麼?
其實只做了三件事,跟沒做三件事。
我做了:
- 我思考如何讓 AI 工具來結合既有工作,優化之。
- 我帶領團隊提早接觸 AI 工具,適應之。
- 我和身邊的人分享這些 AI 工具的潛力,分享之。
我沒做:
- 我沒有每天看 ChatGPT 的社群,被大量的無用雜訊給淹沒。
- 我沒有為了蹭流量,每天在網路上跟風發 AI 文。
- 我沒有讓自己去產生無謂的焦慮感,而是專注在該做的事情上。
–
最後,也沒必要為別人擔心,一直思考會對什麼產業或工作產生莫大衝擊,該發生的就會發生。
在這個社會,你多做的,可能對方還不會領情。把自己的人生顧好、把自己的技能磨利,就不會被時代給淘汰。
套句 林育聖 說的:「生命會找到自己出路,沒找到的再來找你就好。」
每一次世界的大翻盤,都在帶來新的商機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