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資產配置的時候,投資人會將資金分配到股票、債券、黃金等不同的標的上,並定期檢視比例,進行「資產再平衡」。本文就將介紹什麼是再平衡,它的優缺點,以及什麼時候該進行再平衡。
什麼是再平衡?
再平衡的英文是 Rebalance 或 Rebalancing,白話來說就是調整投資組合中,各項資產的比例。
可能會有人好奇投資比例不是一開始就決定好了的嗎? 為什麼還會需要進行調整?
這是因為各項投資標的的比例會因為價格漲跌而出現變化。
例如原本的資產比例是以股債比為 7:3 的方式來投資,但如果今天你投資的股票大幅上漲時,股債比就有可能會變成 8:2,偏離原本設置的比例,投資風險也會因此提高。
所以再平衡的主要用意就是要維持住自己當初設好的比例,確保風險在自己的可承受範圍內。
除了因為價格漲跌而導致資產出現變化,需要手動調整以外,年紀也是再平衡的考量因素之一。
隨著年紀增長,風險承擔能力也會逐漸下降(像是退休後收入減少、本金較多),無法像年輕時一樣能夠將大部分的資產都投入股市中,因此債券等穩定性資產的比例就會比較高,能夠避免遇到股災時導致資產大幅縮水。
年輕的時候則因為本金較少,而且還有本業收入,薪資也可能隨著未來升遷而增加,因此自然就能承受比較高的波動,所以股票等積極性資產的比例就可以較高。
再平衡用在什麼地方
了解什麼是再平衡後,接下來就能根據自身的投資組合來做調整,這邊以最常聽到的股債配置為例。
下圖是統計 1926~2014 年,持有不同比例的股票和債券時的獲利、虧損以及平均年化報酬率。
藍條最上方為獲利上限,最下方為虧損下限,中間綠色的部分則為平均年化報酬率。

圖源
可以看出持有股票的比例越高,獲利就越高,但同時需要承受的波動、風險也越大;而持有債券雖然會降低投資報酬率,但相對地也能減少波動。
因此再平衡的主要目的並非提高獲利,而是降低投資波動性,避免在市場回調時出現巨大虧損。
那麼什麼時候需要進行再平衡呢?你可以從四個方向來思考。
1. 固定時間平衡一次
就和定期定額的操作邏輯一樣,固定每半年或一年進行再平衡即可。
這是因為若是太頻繁地進行調整的話,交易成本就會增加(券商手續費、證交稅等等),導致獲利降低。
2. 固定落差比例
除了固定期間外,也能用比例來作為再平衡基準。
假設原本設定的股債比為 70:30,而你認為落差超過 10% 時需要進行再平衡,那麼就是當股債比變成 80:20,或是 60:40 時就需要進行再平衡,
落差的比例可以是 5%、10% 或是其他比例,依照投資人本身的需求即可。
不過要使用這種方法的話就必須頻繁看盤,確認各資產的佔比,因此對時間有一定要求,同時決定落差比例也需要一定的經驗。
3. 隨著市場情況而調整
第三種方法是依照市場狀況來進行調整。
例如現在股市陷入低迷時(例如新冠疫情),你就能降低股票的佔比,提高債券的比例;
若股市預期未來將出現牛市時(例如疫情後復甦),你就能提高股票的比例,降低債券的佔比。
4. 隨著年齡調整比例
前面提過,隨著年齡增加,風險承擔能力也會逐漸降低,因此可以也依照自身年紀來進行再平衡。
可以參考的依據是 30 歲股債配置 70:30,40 歲股債配置 60:40,隨著年齡增加而把債券比例拉高。
如何執行再平衡?
其實再平衡執行起來相當簡單,就是透過買賣資產來調整投資組合的比例。
由於股票在交易時都必須以 1 股或 1 張為單位,所以過程爭很常會出現一些誤差,但若誤差在 2~3% 以內的話也不用特別去計較。
像是原本股債配置是 70:30 ,因為股價的因素最終配置成 73:27 也是可以的,落差不要超過 3% 即可。
以下將分別探討有無新資金投入時的再平衡。
有新資金投入時
有時候隨著收入變多,你會想拿出更多的資金來投資,這時就用這筆資金進行再平衡,買入比例變少的倉位即可。
假設股債原本配置是 70:30 ,因為股票價格上漲,債券價格下跌,比例變成 80:20 時,就可以用新的資金買入債券,讓比例變回 70:30 。
無新資金投入時
由於沒有新資金投入,因此你會需要賣掉上漲的倉位,然後買入變少的倉位。
原本股債比配置是 70:30 ,因為股票價格上漲,債券價格下跌,導致比例變成 80:20,這時就需要先賣出一部份的股票,並買進債券,讓比例變回 70:30 。
再平衡的頻率:每季、每月、每年的比較
可能還是會有人好奇,多久進行一次再平衡會比較好?
因此以下我用回測軟體 Portfolio Visualizer ,從 1987~2021年,股債配置為 70:30 ,來看每月、每季、每年再平衡一次的差別有多少?
(標準差是用來衡量波動大小的指標,數值越小代表波動越小)

可以看出其實彼此間的差異不大,無論是獲利性或波動性都差不多。
這也是為什麼會推薦每半年、一年再進行一次再平衡即可,因為在獲利差不多的情況下,你越頻繁地進行再平衡,手續費就會越高,獲利也會因此降低。
另外,對於投資者而言,有時過於關心股市,反而容易受到影響(畢竟看到股價漲跌,難免會產生動搖),並做出錯誤的投資買賣,因此拉長調整期限也能降低投資情緒對自己的影響。
結論
一般而言,「資產配置」中的「資產」指的是股票、債券、外匯、原物料、房地產這五大類(近來加密貨幣有望成為第六類),而其中股票、債券、外匯屬於金融性資產,原物料、房地產則屬於實體性資產。
再平衡的主要目的就是藉由投資多樣資產來降低單一資產的波動風險,在獲利之餘也能享有一定程度的保障。
【精選專欄】
【投資基礎思維精選文章】
- 割韭菜什麼意思?避免成為股市、加密貨幣韭菜攻略
- 套牢該如何設置停損點?技術分析與基本面比較
- 定期定額介紹:適合小資族使用的投資策略
- 信用卡循環利息怎算?別再只繳最低應繳金額,小心變成卡債族!
- 【複利效應介紹】指數型成長的世界第八大奇蹟
- 股票違約交割什麼意思?可導致信用破產與刑責纏身
- 美國三大交易所介紹,Pink Sheets 粉紅單 OTC 場外交易詳解
- 美股投資要填寫的 W-8BEN 表格是什麼?手把手填寫完整教學!簽署對投資人有什麼影響?
【訂閱、追蹤、更了解雷司紀的小道投資在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