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a financial institution is too big to fail, it is too big to exist.
Bernie Sanders
在 2011 年時,HBO 便有針對金融海嘯事件推出相關電影:《大到不能倒:金融海嘯真相》(Too Big to Fail),講述了當時政府與銀行業者們是如何應對這場危機,運用了哪些方法拯救這些「大到不能倒」的企業?事後又是否真的解決了問題?
不過在介紹電影前,先來談談電影名稱--Too Big to Fail--這個名詞本身就是一個經濟學概念,意思是:「當某些規模極大的企業面臨倒閉危機時,政府應全力救援,避免該企業倒閉後,所引起的巨大連鎖反應對社會造成更嚴重的影響。」
顧名思義,在這個電影中將會充分傳達此精神。
如果要把《大到不能倒:金融海嘯真相》跟《大賣空》之間做個比較:
- 《大賣空》:以投資人的觀點,講述當年次級房貸如何引起金融海嘯的來龍去脈。
- 《大到不能倒:金融海嘯真相》:以政府和銀行家的觀點,講述當年金融海嘯的相關處理措施。
因此這篇文章會帶大家重回當年 2008 金融海嘯,美國政府與銀行是如何因應這起危機事件。
- 建議可以搭配之前的《大賣空》文章一起閱讀,了解次級房貸的來龍去脈。
- 以下評論含有暴雷情節,請斟酌閱讀。
- 以下圖片皆取自於電影《大到不能倒:金融海嘯真相》。
目錄
金融海嘯真相:時空背景與面臨的問題
隨著次貸危機爆發,美國第五大的投資銀行--貝爾斯登--面臨重大危機。
由於它在房貸抵押市場損失龐大,使得許多投資人不再信任貝爾斯登,紛紛撤資,就連一般民眾也受到影響,紛紛前往貝爾斯登提領存款,造成「擠兌」情況發生。
當時情況十萬火急,一旦貝爾斯登倒閉,將會使得正在面臨房貸危機的美國市場情況更加慘烈。
因此美聯儲決定出手斡旋,設法讓摩根大通收購貝爾斯登,度過此次危機。
因此讓我們來釐清一下當時所面臨的狀況:
- 危機: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因為在房貸抵押市場損失慘重,而面臨擠兌危機。
- 解法:政府想設法讓摩根大通收購貝爾斯登,以度過此次危機。
以下先來解釋一些金融名詞,以便更好進入當時的時空背景。
何謂投資銀行與擠兌?
投資銀行
投資銀行和一般的商業銀行不同,前者以融資、證券業務為主,後者則是透過存款與借貸賺取利潤;在亞洲國家會把投資銀行稱為證券公司,歐洲則稱為商人銀行。
狹義的投資銀行,基本上不接受存款與放貸,主要業務為幫企業發行股票與債券,同時也提供資產重組、理財、基金管理等服務,也有向投資者提供證券買賣與資產管理服務,使公司能有資本在市場上進行交易。因此其監管部門為證券管理機構,而非中央銀行。
廣義的投資銀行,則可能會涉足商業銀行的業務,如發行自己的信用卡、借貸等等,像是摩根士丹利就有推出信用卡,高盛也有提供一般民眾的存款服務。
擠兌
所謂的擠兌,是指同時有大批客戶對該銀行或金融機構失去信任,因而前往領回自身存款、資金的現象。
在一般狀況下,央行僅會要求銀行準備一定比率的存款準備金即可(如台灣的大型銀行規定是16.5%),而剩下的部分銀行可以自己拿去做投資、借貸,謀取更大的利益。
因此在正常狀況下,沒有一間銀行會存備足夠的現金,以能夠因應全部存款人同時提款的請求。故一旦發生擠兌,銀行將會因為付不出錢來,而面臨倒閉的危機。
以台灣為例,最知名的就是發生在 1985 年的十信案,當時因為違規營運導致民眾失去信心,進而引發擠兌。
至於對投資銀行來說,雖然沒有存款借貸服務,但如果投資人集體要求撤資時,此種情況也近似於「擠兌」,等於投資銀行的資金將被一口氣抽光,進而倒閉。
政府為何要讓摩根大通來收購貝爾斯登?
那麼,為什麼政府要透過第三方的摩根大通,來拯救貝爾斯登呢?
原因很簡單--受限於當時法規限制,政府無法自己出資來拯救貝爾斯登。
根據當時法規美聯儲不能直接貸款給私人銀行(正常情況下,美聯儲僅被允許收購政府債或政府機構債券),也無法直接收購私人企業,因此只能透過摩根大通作為窗口,讓其收購貝爾斯登來避免其倒閉。
之所以選上摩根大通,背後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在當時 2008 年金融海嘯時,摩根大通的損失是最少的,故有足夠的資本收購。
但是,因為貝爾斯登在房地產的虧損有 300 億美元左右,如果摩根大通採取正常手段收購,那變成也要承接這筆債務,以常理來看根本不划算。因此美聯儲便表示,願意由政府負擔其中 290 億美元的虧損,促使摩根大通最後願意點頭。
當然,這樣的做法有利有弊--雖然最後避免了貝爾斯登的倒閉,但同時也引起社會上大規模的質疑:政府怎麼可以拿納稅人的錢,為投資銀行的錯誤決策買單?
雷曼兄弟的事件始末
除了貝爾斯登以外,當時雷曼兄弟(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也在此次海嘯中損失慘重,其虧損甚至多達 700 億美元,幾乎是貝爾斯登的 2.5 倍。
可想而知,市場立刻對雷曼兄弟失去信心,投資人紛紛要求撤資,同樣也面臨「擠兌」的問題。
這時候,雷曼兄弟所想到的最好方法,就是找另一個市場信賴的第三方,來為其背書。
與巴菲特之間的斡旋
只要有公信力的第三方願意為雷曼兄弟背書(或收購),那麼就可以杜絕社會恐慌,並挽回面臨倒閉的風險。因此當時雷曼兄弟一開始找上的人,就是波克夏公司的創辦人--華倫.巴菲特。
只要巴菲特願意收購雷曼兄弟的股票,那就能挽回頹勢,使雷曼兄弟爬出這池泥沼之中。
但對巴菲特來說,卻非常猶豫--過去他在和所羅門兄弟合作的時候,便發生1991 年所羅門兄弟的違法國債投標醜聞,當時所羅門甚至一度刻意向巴菲特隱瞞消息。自此之後,巴菲特便有所感觸:這些所謂的投資銀行,往往缺乏自制力,只要受到利益所蠱惑,便會導致無法控制的悲劇發生。
因此對巴菲特來說,投資銀行不會是一個好的投資標的--除非有足夠好處的條件。
當雷曼兄弟找上門時,巴菲特給出驚人的報價:要求每股 40 美元的優先股,以及每年 9% 的股利。
在這裡,巴菲特提到的優先股,是具有以下特色的股份:
- 具有固定股息,且提領股息的順位在普通股之前。
- 面臨清算時,優先股的股東的順位會優於普通股股東,並在債權人之後。
- 無表決權,只能在和其利益相關的特定事項上享有表決權,對公司的影響力實則小於普通股股東。
巴菲特之所以要求優先股,是因為以當時的時空背景來看,投資銀行的前景難測且波動劇烈。在未來股價尚無法預期的狀況下,先確保具有「固定股息」收益的優先股,會是最佳的決策方案。
當時雷曼兄弟需要的現金,大約落在 30~50 億美元左右。換言之,如果雷曼兄弟應允了巴菲特的需求,一方面即可獲得 40 億美元的資金挹注,但另一方面,雷曼兄弟就得每年得支付出高達 3.6 億美元的股息。
對於這筆交易,當時雷曼兄弟的董事長兼執行長迪克.富爾德很快就回絕,因為他認為:「雷曼兄弟的股價應該有 66 美元的價值。」同時市場上也有其他買家,對收購雷曼兄弟表達高度興趣(如美國銀行、巴克禮銀行、韓國),因此並不需要接受巴菲特的條件*。
但事實上,當時雷曼兄弟的股價已經跌到 38 美元,而且事後迪克.富爾德雖然從其他地方找到資金來源,但卻沒有因此振興起雷曼兄弟,也只能說那些人畢竟不是巴菲特。
至於本來和美國銀行、巴克禮銀行、韓國之間的收購談判,最後因為兩間銀行不願承擔雷曼兄弟在房地產上的損失,同時與韓國之間也產生決裂,導致關於收購的後續事宜陷入膠著。
*雖然在電影中是迪克.富爾德拒絕巴菲特的提案,但在現實中,其實是巴菲特當時認為雷曼兄弟具有太多問題,因此最後決定不予投資。

政府無意幫助雷曼兄弟紓困
與此同時,由於有了貝爾斯登的先例,不少人都預期美聯儲也會協助紓困雷曼兄弟,再加上 2008 年時值總統大選,如果讓一間大型投資銀行倒閉,將有可能不利於選情,因此即使雷曼兄弟債務纏身、資金流出現問題,但大多數人並不擔心它會因此倒閉。
……然而,最後我們還是知道結果:雷曼兄弟還是倒閉了!
這是因為當時的財政部長亨利.鮑爾森,根本無意協助雷曼兄弟進行紓困,原因有三:
- 協助貝爾斯登已經引起社會不滿,若再紓困雷曼兄弟,將激怒更多納稅人。
- 雷曼兄弟的財政缺口是貝爾斯登的 2 倍大,政府無力再承擔如此債務。
- 歸根究底,這仍是私人企業的問題,若政府持續出手紓困,類似的事情只會層出不窮,這些投資銀行將永遠不會學乖,難道之後還要政府繼續替它們擦屁股?
因此最後亨利.鮑爾森的意圖相當明確--讓各家投資銀行自行解決問題,政府不會再給予任何協助。
當此一消息公開透露,市場上整個炸翻天了,所有人都沒預料到會是這樣的結果;而雷曼兄弟,股價瞬間如瀑布般垂直下滑,跌到每股剩不到四美元。
政府要求各大銀行幫忙填補雷曼兄弟的財政虧損
雖然政府無意紓困,但雷曼兄弟其實還未倒閉,因此整個事件還有轉圜的餘地。
財政部長亨利.鮑爾森便召集各大投資銀行的領導人一同與會,商討關於雷曼兄弟紓困的相關措施。
當時與會的大佬們,包括摩根大通、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在內的執行長們。
亨利.鮑爾森向在座的各位表明:「除非有其他銀行願意承擔雷曼兄弟的虧損,否則巴克禮銀行和美國銀行便不會收購雷曼兄弟。」同時表達政府不會介入的立場,但政府會記得誰在此次出手協助、而誰不願伸出援手。
有趣的是,當時美林銀行的執行長反而更擔心自己的處境--「只要雷曼兄弟一垮台,美林銀行將會下一個首當其衝的企業。」因此他暗地聯絡美國銀行,希望他們收購美林,最後導致美國銀行收購雷曼兄弟一事破局。
在這場談判之後,銀行家們終於了解到政府的態度,也明白這是要讓他們學到教訓的警告,因此最後紛紛同意拿錢出來墊補雷曼在房地產的損失,以便讓巴克禮銀行能夠順利收購、並順利拯救雷曼兄弟。
……本該是如此的。
由於巴克禮銀行是英國的銀行,受到英國金融服務局所監管,因此就在公開宣布收購的前夕,英國金融服務局直接將此收購案擋下,表示這項收購案將不利於英國經濟--監管單位是有權力這麼做的。
因此,這項本該順利進行的收購案,最後就在英國政府的介入之下無疾而終,直接宣判雷曼兄弟死刑。
這件事其實頗為荒謬,因為雷曼兄弟收購案的幕後推手,都是當時掌控美國財政體系的各大銀行及財政部門,但竟無一人想到、提醒可能會有英國金融服務局的介入干擾,導致大家白忙一場。

雷曼兄弟確定破產
在確定雷曼兄弟無法可救後,亨利.鮑爾森決定讓雷曼兄弟自行宣布破產。
主要是週一的亞洲股市快開盤了,外界都在睜大眼睛,看這場雷曼兄弟的收購案進展如何。如果到了禮拜一,卻還沒有相關消息釋出,亞洲的投資者們必定會往最壞狀況程度去思考,引發對美國投資銀行股票的拋售潮。
如此一來,到時候就不只是雷曼兄弟,甚至連美國銀行收購美林銀行的併購案也將可能付諸流水。
因此最後在政府的「勸說」下,雷曼兄弟的執行長迪克.富爾德以及董事會,終於同意宣布雷曼兄弟破產。

雷曼兄弟倒閉後,社會上一致好評,讚揚鮑爾森終於給華爾街好看
亨利.鮑爾森原本認為讓雷曼兄弟倒閉,會引發一陣輿論撻伐跟市場大崩盤,沒想到社會反而一面倒地支持他的這個決策。
當時不少報章雜導曾經表示:「政府干預市場的行為,往往被視為是全球金融性體系有危機的預兆,或是聯邦監管機構過於軟弱的表現」
因此這次政府放任雷曼倒閉的舉止,反而受到廣大好評,連國會議員也認為這是對的做法,甚至股票市場在開盤一開始,也並沒有如原先預想般大跌,反而是極小的跌幅。
財政部門的人對此感到相當興奮,隨後在記者會上繼續宣布:「政府未來將不會再有紓困政策,表明政府堅定的立場。」
然而,雷曼兄弟倒閉的事情其實並不值得樂觀,背後實質的損害還是存在的。像是與其有來往的相關企業,將因為倒閉而受到牽連,導致許多債務無法獲得償還。
因此儘管開盤的跌幅極小,但隨後市場便意識到,背後所牽扯的損害太過龐大,因此道瓊指數很快就大幅下跌。
同一時間,英國破產管理局也凍結了雷曼兄弟的帳戶,禁止投資人提領資金。
這一措施引發了骨牌效應,人們擔心其他投資銀行也會受到波及,於是紛紛撤資,導致連高盛、摩根士丹利也爆發擠兌現象。
雷曼倒閉後的骨牌效應,開始波及到其他銀行跟產業
除了投資銀行以外,其他像是涵蓋多元產業的跨國公司奇異(GE) 也因此陷入困境--因為其日常營運資金,主要是由銀行所託管,但現在銀行都面臨擠兌現象,因此難以動用這些資金,導致日常營運上瞬間面臨困境。
更甚者,如果就連 GE 這種大規模的跨國企業都受到影響,那麼其他中小企業又該如何生存?
除此之外,美國國際集團(AIG) 也面臨相當大的危機,甚至說是受到最嚴重衝擊也不為過。
AIG 的主要業務為保險服務,早前因為認為房市穩定,因此接了不少信用違約交換(CDS)的訂單;然而,次級房貸危機爆發後,AIG 發現必須賠償總計約 800 億美元的保險金,這根本不是它能負擔得了的。
更糟的是,AIG 和全美國近半的企業有業務關係,甚至承攬了許多人的退休基金、健康人壽保險…等等。粗略估計,這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保險價值將近 1.9 兆美元。
如果 AIG 受到牽連而倒閉,那後果將不堪設想,其波及範圍將拓及到整個美國社會--這也是在此次事件中,最為經典「大到不能倒」的案例。
因此,為了避免 AIG 的倒閉引起龐大社會問題,政府不得不再次出手紓困。
可想而知,不知情的社會大眾將會對此產生撻伐--明明早前才剛表示,政府不會再有紓困舉動,如今卻自打嘴巴,要金援 AIG?
但比起放任 AIG 倒閉,造成許多人失去退休金跟健康保險的風險,社會大眾的短期撻伐反而是最能承受的狀況,因此財政部最後決定貸款 850 億美元給 AIG,助其度過這次危機。

市場信心依舊低迷,財政部射出救市三箭
雖然避免了 AIG 倒閉,但這只是治標不治本,市場最根本上的問題還沒解決!
除了房貸市場的崩塌,以及雷曼兄弟倒閉所引發的骨牌反應以外,市場上其實還存在一個未爆彈--銀行本身已經沒有資金能夠放貸。
這會導致各家企業無法進行融資,維持其基本日常營運;而且各地政府也無法發行新的市政債券,導致市場流動性匱乏;同時人們依然對信貸市場毫無信心,無人敢進場買賣,大家每天還是前往銀行擠兌。
與此同時,政府的出手紓困,不僅沒有穩定市場信心,反而被視為是金融業已經無力回天的訊號。
因此人們進一步開始拋售手上的股票,導致股票市場大跌;並且投資人不知道誰會是下一間雷曼兄弟,因此紛紛進行撤資。
一般在這個時候,最佳方式便是透過國會立法,由國家出資來活化市場。然而,高盛跟摩根士丹利的破產危機已經近在眼前,等不了這麼久。
因此財政部想到了三個方案(以下稱為「三支箭」),希望能解決燃眉之急。
第一支箭:讓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合併
財政部首先提出的第一個想到,便是「讓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合併。」
如此一來,這些投資銀行就能轉化成為商業銀行,並利用商業銀行中的帳戶存款,來解決倒閉的危機;同時也會變成受到美國聯準會監管,這意味著將能獲得政府的資助。(當然,投資銀行也會變得難以想像地龐大)
可惜的是,就連商業銀行也背負龐大債務,更枉論還要去承接投資銀行的壞債,因此第一支箭隨即落靶。

第二支箭:不良資產救助計畫 TARP(現金換垃圾;Cash for trash)
接下來,財政部射出了第二隻箭:不良資產救助計畫(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TARP)。
這個計畫是由亨利.鮑爾森提出,其核心概念是:「讓政府購買銀行的問題資產,使其恢復穩定。」--也就是遊說國會出資購買銀行的不良資產(Cash for Trash),等到市場穩定後,政府再將這些不良資產出售以回本。
而作為交換,這些銀行必須確保它們在未來有足夠的還款能力,使納稅人受益。
當然,這樣的做法有利有弊:
- 優點:能讓銀行擺脫不良資產,回到正常營運軌道上
- 缺點:政府承擔的這些不良資產不知要多久才能回本,這段期間的損失都得由政府和納稅人承擔。
然而,這個方案最為人詬病的一點是--該方案將以救助大型投資銀行為主(佔總額 87%),那些即將失去房子的人民卻無法獲得任何救急。
儘管這個方案立刻被社會撻伐,但還是順利付諸國會審理。
與此同時,摩根士丹利和三菱集團達成合作協議,而高盛也成功獲得巴菲特五十億美元的投資,兩間銀行順利脫離倒閉危機。
不過還有信貸市場凍結問題及恐慌,依舊需要解決。
前面提到,2008 年是總統大選之年,因此當時的共和黨總統參選人--約翰.麥肯--就想藉此事件彰顯其影響力,於是宣布停止一切競選活動,趕緊回到國會進行 TARP 法案的審理。
然而,當他回到國會時,卻發現 TARP 法案已經審理得差不多,完全毫無表現機會。因此約翰.麥肯為了展現其「影響力」,立刻要求國會重新審理該議案,並且遊說共和黨的其他議員否決該法案。
就這樣,本來即將通過的 TARP 瞬間又被打回原形,重新回到流程再議。
對於同為共和黨的總統及財政部長,這一記操作直接讓他們臉上無光;對於每天都在擴大的社會問題,約翰.麥肯卻只在乎自己的政治生涯,並在問題上火上加油。
當天,在市場得知該法案被否決後,道瓊指數瞬間下跌 6.98%。
除此之外,事後在重新討論 TARP 法案時,財政部突然察覺到一個問題:「收購不良資產的效率太慢了。」
因為無論是投資銀行或商業銀行,當時都不斷在炒高手上所擁有不良資產的價值,造成一方面國會想以較低的出價收購,但另一方面銀行卻宣稱這筆資產的價值具備更高的價碼,雙方難以在短期內達成共識。
因此,第二隻箭就此落靶。
第三支箭:新版 TARP 法案(直接挹注資金給銀行)
由於前兩支箭都無法拯救市場,財政部瞬間陷入一籌莫展的情況。
這時,有人跳出來提了另一個想法:「如果對銀行紓困的措施,是為了讓銀行能借錢給企業,那麼為什麼不乾脆直接由政府出面,提供資金給銀行呢?」
當然,此舉無疑會引發一些問題:
- 社會聲浪將會對此新版 TARP 法案反感,認為這又是另一次的紓困。
- 政府這麼做,會強行把私人企業(銀行)公有化,違法民主精神。
- 政府會成為銀行的股東,對銀行管理具有決策權。
- 此法案是一視同仁,強迫所有銀行都接受資金挹注,但有的銀行表示並不缺資金,故難以達成共識。
但在當時的情況,這是唯一避免金融體系崩塌的辦法,因此儘管會引發反對聲浪,財政部最終仍選擇了該方案。
新版的 TARP 法案,將主要針對美國九大銀行進行資金挹注。然而有的銀行表示,它們並不像雷曼兄弟 / 高盛 / 摩根士丹利一樣發生擠兌現象,手上保有充足的資金,因此不願意接受挹資金注。
因為接受資金挹注,就表示銀行除了要額外背負一筆欠款,更重要的是,政府的入股將會對管理營運上造成影響,未來銀行進行任何決策時都將綁手綁腳,尤其是在薪資部分將有所限制。
這也不難理解,畢竟投資銀行的「薪資制度」,往往就是佣金制--只要你能為銀行獲得更多用戶、更多交易,那麼基金經理人的分紅自然就會高。如此一來,基金經理人為了追逐更多利益,將會不計手段做出各種下流的事情:
這也是為什麼前面提到,巴菲特認為投資銀行並非好的投資標的。
總之,最後這件事在政府強力的「說明」後,各大銀行也只好點頭達成協議:
- 政府方面:以成為無決策權股東的方式,來收購各家銀行的股票,達成資金挹注的目標。
- 銀行方面:每年需支付 5% 股息給政府,5 年後將提升至 9% ,以此鼓勵銀行在5年內回購股票,讓政府盡早脫身。
在新版 TARP 法案推出後,立刻獲得當時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歐巴馬),以及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約翰.麥肯)一致認同。
隨後,國會迅速通過新版 TARP 法案,銀行開始有充足的資金可以放貸給中小企業,市場的流動性逐漸復甦,投資者慢也開始恢復信心。
一切看似美好,但背後其實還有諸多隱憂--新版 TARP 法案為了讓銀行願意接收資金,因此該法案並未強制規範銀行對於這筆資金的用途;如果銀行恣意將這筆錢挪作他用,一時之間政府也無法可管。
因此,當時是在承受諸多不確定性跟擔憂之下,政府以顫抖地手射出了第三支箭。
……幸好,第三支箭終於中靶了!

尾聲
以下是針對牽涉其中的企業與人物,進行後續事件的追蹤:
AIG
- 被爆出拿政府補助資金作為分紅獎金發放給高階主管,引發政府與民間震怒,事後由國會追討回紅利獎金,並有不少高級主管申請離職。
- 促使歐巴馬政府推出相關法案,對於那些有受到政府救助且未還款完的企業,其向員工發放的額外紅利獎金將被課徵高達 90% 的稅,以避免類似事件再度發生。
事件相關人物
- 亨利.鮑爾森(時任財務部長):被批評其救助計畫獨利部分公司,尤其是他的前雇主高盛,且高盛的財務問題有大部分是他擔任高盛 CEO 時所簽發的。在他卸任後,目前正在推動相關環保議題。
- 迪克.富爾德(時任雷曼兄弟執行長):在雷曼倒閉後倍受批評,甚至曾在公司的健身房遭人圍毆,使得他長期活在恐懼之中。目前已經重回金融界,並於 Matrix 公司任職。
- 華倫.巴菲特:於 2008 年向高盛投資 50 億美元特別股,每年獲得 5 億美元的股息;高盛在 2011 年贖回這些股份,並額外給予 5 億美元。巴菲特在這次投資中的獲利將近 20 億美元。
- 約翰.麥肯(時任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於2008年大選敗給歐巴馬,隨後仍持續擔任參議員,於2018年8/25日因腦癌去世。
TARP法案
- 2009年2月,宣布開始補助民眾買房,使房市回穩;之後以救助消費者為主,一改原先以救助金融機構為主的做法。
- 2010年,將原先預定的7,000億美元縮減為4,750億美元。
- 政府從 TARP 法案獲得約 180 億美元的淨利潤,其中銀行業佔了 72%。
- 受援助公司的管理人員其工資和獎金增加了16億美元。
- 受援助公司拒絕透露救助金的使用方式,政府難以確保該經費真正被用於正途。
結語
現在世人都已經知道, 2008 的金融海嘯,無疑是當時華爾街的投資銀行所捅出的簍子。
然而,在事後的法律究責上面,最後竟然只有一位銀行家入獄--瑞士信貸銀行的薩拉.傑丁(Kareem Serageldin)--理由是他隱瞞數十億的房貸損失,沒有公開讓政府及社會知道。
很荒謬對吧!
如果你看完前面的故事,就會明白這一連串的事件,都是這些基金經理人的貪婪跟勾當所造成的。
這些人在過去荷包賺得盆滿缽滿,在社會上耀武揚威,無不炫耀自己的社經地位;但一發生重大事件後,卻無力解決,最後只能由政府出面紓困,否則將會造成巨大的社會衝擊。
結果這些人竟無一人因此被追究入獄,現在依然在華爾街過著所謂「上流階級」的生活……只能說,社會大眾會如此感到不滿,也是理所當然的。
回到政府身上,雖然最後第三支箭穩定了市場,但這一連串的紓困措施只以大企業、大銀行為主;至於那些在此次金融海嘯受到衝擊的私人企業、被基金經理人隱瞞的投資者,卻只能拿到零頭補助。
若以「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實在很難說這次政府有完成其應有的作為。
因此,在金融海嘯過後,社會上不斷出現相關批評的輿論。
像是伯尼.桑德斯(Bernard Sanders)--2020 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之一--便公開表示:「如果某些企業大到不能倒,那麼它就不該變得那麼大,應該把它給分拆掉!(If a financial institution is too big to fail, it is too big to exist. Let’s break it up!)」
這類輿論壓力,後來也促使國會開始進行相關立法的商討,並希望能將這些投資銀行、相關金融衍生商品,納入政府的監管之中。
但那些銀行家們此時跳了出來,拿著當時政府給予的紓困資金,反過來遊說國會取消改革行動,避免政府針對投資銀行進行有效的立法管制。
因此現在的投資銀行及基金經理人,依然具備彈性的自由,能夠為了利益而不計手段達成任何事情。
在《大賣空》一文中也曾提到:「金融業喜歡創造各式各樣的專有名詞,來讓社會大眾對裡面的概念跟組成摸不著頭緒,好讓這些基金經理人能夠能為所欲為,且不需受到市場過問。」
舉例來說,元大原油正二的 ETF,就可以任意更改追蹤指數,還不用公告,而且是合法的!
對於投資人來說,除了詳加研究自己所投資的標的之外,好像也別無他法了。
套句巴菲特的名言:「永遠不要投資自己不懂的東西。」
雖然當這類「黑天鵝事件」發生時,似乎往往也很難獨善其身:
- 2008 的金融海嘯,那些所謂「大到不能倒」的公司當面臨倒閉危機時,將會牽連到其他本來無關的產業。
- 2020 的新冠肺炎,則是全球的每一家企業都受到影響,就連路口的八方雲集業績也掉了 3 成。
而在這種時候,一方面除了盡力透過已知的資訊和管道,迅速做出因應以外,
另一方面就是透過平常妥善的「資產配置」,來讓自己具備「反脆弱」的能力,使這類衝擊的影響降到最低。
當無法避免跌倒時,就讓這一跤盡量跌得輕一點。
免責聲明: 本文不含任何投資建議,且所有交易皆存在風險,CFD(差價合約產品) 涉及高槓桿和高風險;虧損可能超過您的投資金額,請謹慎投資。本文不構成任何開戶建議,請謹慎選擇具有安全監管保障的券商平台。
【延伸閱讀】
- 【看電影學經濟】2008年銀行是如何把美國房市問題搞成全球金融海嘯?-《大賣空》(暴雷評論)
- 投資遠端工作趨勢-矽谷最火紅的科技獨角獸 Slack 與 Zoom:「產品服務和財報營運解說」
- 維珍銀河(SPCE)上市,讓太空旅行不再是夢:「當銀河不再遙遠,維珍銀河預計將於 2020 啟動首波太空旅行!」
- 2020 雲端運算與資訊安全的市場成長趨勢-雲端基金 SKYY 成份股 | 資安概念股
- 石油投資攻略:五大石油公司超過 10% 殖利率配息,全球存股達人的長期首選!
【訂閱、追蹤、按讚】
【加入FB社團】
- 聊點薪❤️(理財交流區) 》 分享理財小撇步,包含儲蓄、投資、保險或其他理財問題!
- 台灣 eToro 亞洲華人投資討論區 》 超過 3000 人社團,由我經營,含 eToro 討論、美股分析及活動
- 史帝夫和戴夫和他們60級的貓(eToro交流群) 》 台灣第二名明星投資者 Ada Tsao 經營,我擔任版主
- 大麻股票 — 投資產業消息交流俱樂部 》討論大麻股票/產業投資/合法化,歡迎志同道合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