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隨著疫情於全球蔓延,包含Google、Twitter、Amazon在內等許多企業都開始呼籲員工在家上班,一時之間在家辦公成為了最新的趨勢,也使得遠端會議服務的用戶瞬間暴增,成為市場上炙手可熱的投資標的。
其中,最有名的遠端會議新創公司便屬 Slack 與 Zoom:這兩者分別提供文字與視訊線上開會的服務,改善了一般通訊方式不便於開會的缺點,使員工即使在家辦公依然能準確傳遞事項,確保公司能持續運作。
而近幾年來遠端會議的客戶也逐漸增加,漸漸成為市場的主流之一,甚至不只企業,也有許多學校採用這類服務進行研討會與授課。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兩間企業的發展歷程如何,又各自有著哪些特色吧!
目錄
遠端辦公通訊軟體-Slack (美股代號 WORK)
Slack 原先是 Tiny Speck 在開發線上遊戲 Glitch 時,作為公司內部交流所開發的通訊軟體,事後遊戲雖然失敗(2011/09/27~2012/12/09),但卻意外造就了 Slack 的誕生。
Slack 主要以提供「訊息式」的會議為主,解決了傳統通訊軟體(LINE、Messenger、電子郵件等等)在開會上並不便利的問題,並且整合了許多工具,如 Dropbox、Google Drive 等功能至它的頁面,讓你在工作時能省去頻繁切換頁面的步驟。
發展歷史:
- 2013年8月推出內測服務,首日即獲得8,000名客戶
- 2014年2月正式推出服務,當時每日活躍戶達15,000人
- 2015年2月時,每週有10,000名新的活躍用戶註冊,活躍用戶數達50萬人
- 2018年5月,每日用戶超過800萬人
- 2019年6月21日 IPO,股票代碼Work,採「直接上市」,參考價格為每股26美元,當日以38.65美元收盤,漲幅達48.65%。
- 2020年2月11日,IBM正式宣布全體員工採用Slack服務
直接上市:
Slack 之所以採取直接上市,是因為 CEO 斯圖爾特·巴特菲爾德 (Stewart Butterfield)表示:「不希望透過發行新股來稀釋股東股權,且目前 Slack 資金充足,有近 8.41 億美元的現金資產,足夠讓公司維持 8 年的營運。」
由於「直接上市」不會發行新股,因此股東雖然會因為股價上漲而獲利,但公司本身卻拿不到資金,故較適合資金充裕的企業。
這種做法,將會省去委託承銷商發行股票的流程,比起一般傳統上市更為簡單省時,同時省下一筆支付給承銷商的手續費,也不會有「閉鎖期」;當然,缺點是會失去一開始銀行護盤的保障。
但這不代表 Slack 就與金融銀行業斷了關係,相反地,它們還聘請高盛、摩根士丹利以及艾倫公司(Allen & Company)作為公司的財務顧問。
近年來,一些資金較充裕的企業都會取直接上市的做法,像是過去提過的維珍銀河(SPCE),或是 Spotify;而目前也有消息指出,Airbnb 預計將於 2020 年採取直接上市。
介面功能:
以下簡介 Slack 的介面功能,建議若有興趣可以直接用 email 註冊加入體驗看看:
- 建立子頻道:將資訊分門別類,並能只傳給需要該資訊的人,避免資訊混亂
- 資訊回覆:使用者能直接在該資訊底下回應想法,能一眼明白大家對該資訊的觀點,使畫面保持清淨,重要訊息不被洗掉

- 跨平台整合:可在上面使用包含Dropbox、Google Drive等,讓使用者省去頻繁切換頁面的步驟。

目前Slack尚未支援中文介面,但群組名稱與訊息皆可輸入中文。
財報營運表現:

目前 Slack 尚未實現營利。原先虧損有逐年下降的趨勢,但從2019年Q3開始,其營業虧損又再度上升;而2019年整體營收雖較2018年上漲57.39%,但營業虧損卻上升了281.48 %,淨虧損上升309.18%,彰顯出目前營運仍有困境。
Slack 目前最大的瓶頸,莫過於競爭者眾,使其必須要花費龐大的資金,分別在行銷上取得知名度、在研發上取得技術獨特性;根據財報顯示,Slack 於 2019 年,花在行銷與研發的費用,分別較去年增加了 72.73% 及190.32%,總額高達8億5千萬美元,佔整體支出的75.31%。
在 Slack 的競爭者之中,又以微軟的 Teams 最具威脅。
Teams 的優勢在於擁有微軟本身的龐大客戶基數,它便曾利用此優勢將 office 系統和 Teams 一同販售,藉此留住原本的消費者;之後更進一步推出免費版來吸引新的客群。
在上述兩種策略共施之下,Teams 在 2019 年 11 月宣布其客戶數達到2,000萬人,而同期 Slack 只有 1,200 萬名用戶(約一半的人數),雖不是太差,但和 Teams 相比仍是相形見絀。
2020 年初,因為新冠肺炎興起的在家辦公風潮,使 Slack 獲得了新一波的用戶增長,股價曾一度上漲26%;然而,當在公布 2019-Q4 財報後,由於前面提到的「行銷 & 研發支出」大幅增加,再加上 Slack 免費用戶居多, 對公司營收成長的幫助並不大,因此使得股價迅速下跌。
從 2020/01/01 ~ 2020/03/20 截止,Slack 股價跌幅累積達1.1%。
CEO 巴特菲爾德公開表示:「2020 的新冠肺炎所帶來的遠端工作熱潮,並不會給 Slack 帶來長期收益,反而是開始改變人類的工作模式與習慣。」
這番話很容易理解,畢竟許多免費用戶是因為緊急需求才使用,當疫情結束後,有很大的機率就會離開 Slack;而對這類服務軟體的公司來說,最重要的是培養人們「習慣遠端工作」這類的模式,如此一來才能替公司帶來長期且穩定的收益。
因此,儘管 Slack 因肺炎疫情獲得大幅度的用戶增長,但依照其公開財報的營運狀況顯示,Slack 仍面臨不小的困境--包括和 Teams 之間的競爭;行銷與研發的支出開銷;如何利用這波「工作模式的轉變」,順利將大量免費用戶轉化為付費用戶……。
P.S. 2020/03/30,Slack 透露他們正在將 Slack 和 Teams 整合在一起,但未來會以何種樣貌呈現、以及背後的策略考量為何,目前還有待觀察。
遠端開會視訊軟體-Zoom(美股代號 ZM)
Zoom 是由思科(Cisco)底下的 WebEx 工程師們於2011年成立。
其初衷本來是想改善 WebEx 內部存在的問題,不過在和公司高層溝通無果後,便毅然決定獨立出來創業,並短短不到十年,便成為世界上最有價值的科技獨角獸之一,主要提供「視訊會議服務。」
Zoom 主要提供「視訊式」的會議服務,讓用戶能在世界各地,僅透過一條網路線便能夠進行視訊會議。
其核心價值,在於打破市場對視訊會議的舊有印象--只要發送一條 Zoom 的會議連結,受到邀請的成員便可以迅速加入會議,進行40 分鐘的免費會議。此外,Zoom 同時支援智慧型手機,更加讓「隨處參加會議」這個概念普及。
目前美國前 500 大企業,逾半皆為 Zoom 的客戶;全美排行前 200 名的大學,也有超過 90% 利用 Zoom 進行遠距教學與相關應用,如會議、研討會……等等。
創辦人袁征在談新客戶時,也總是透過 Zoom 來開會,實際讓客戶體會 Zoom 便利與強大的功能。
此外,袁征更於 2018 年榮登 Glassdoor 的全美最佳 CEO 榜首--這項排名會讓員工匿名評價自己的公司與老闆--其獲得高達 99% 的支持率。
要知道,同年 Facebook 的祖克柏和 Apple 的提姆庫克,才分別排名第 8 和第 25 名!
發展歷史:
- 2013年1月推出正式版,至2013年5月時使用者破百萬
- 2014年6月,用戶數突破千萬人
- 至2015年止,擁有達2,500名的學術性用戶,包含了90%的美國頂尖大學
- 2016年Q3開始實現盈利
- 2019年4/18日IPO,股票代碼ZM,上市股價區間 32~35美元,當日股價上漲72.22%,收62.5美元。
功能:
當你開啟一個 Zoom 會議,便會獲得一個客製化的超連結,只要傳給相關成員,每個人便可以很迅速地加入會議之中,並且其功能相當完善:
- 會議排程:讓你把未來會議列入排程,不會錯過會議。

- 群組:可依需求而建立不同主題的群組
- 錄製會議過程:可作為會議紀錄,於會議結束時檔案會自動轉成MP4檔儲存在電腦中
- 聊天介面:一側有提供打字的介面,當主講人在分享時,其他與會者可直接留言進行發問或討論
- 共享螢幕:與會者可以分享自己的螢幕,直接進行簡報及討論。
- 靜音:每個人可以自由靜音自己的麥克風,以免其他雜音干擾會議,病等輪到自己再解鎖發言

- 性質分類:一般會議性質與研討會性質(Zoom Webinar)

- AR虛擬會議背景:2016 年 07 月,Zoom 推出了 AR 虛擬背景,會議主持人可以挑選相關背景套用。

目前 Zoom 提供付費版和免費版, 並支援中文,在亞洲市場也相當受歡迎:
- 免費版的用戶,可舉辦最多 10 人、一場 40 分鐘會議
- 付費版的用戶:可依照自身需求而選擇訂閱金額
財報營運表現:

和 Slack 不同,Zoom在上市前便已實現盈利(2016年Q3開始盈利),之後也持續保持獲利狀態,營收逐年穩定成長。
2019年的總收入為 6.2 億美元(較 2018年成長88.39%),淨收入達 2530 萬美元(較 2018 年成長233.66%;而 2018 年的營收成長為 118%),其成長幅度相當可觀。在研發與行銷的支出,則分別增加 103.18% 與 83.32%,總額高達四億美元(其中一項研發成果,便是最近推出的 AR 虛擬背景服務)。
Zoom 目前已在市場脫穎而出,雖然主要競爭對手為過去的老東家 WebEx,但其服務長期被人詬病連線品質相當不穩定,如果用戶不是使用最新型的電腦,便難以順利運行(Skype也有這方面的問題)。
但 Zoom 有效解決了這樣的問題,用戶可以利用任意裝置(電腦、智慧手機),再加上順暢的網路,便可以順利舉行視訊會議;正是因為如此,Zomm 才能迅速打敗 WebEx,成為目前市場上的龍頭。
在 2020 新冠肺炎的疫情下,Zoom 同樣獲得龐大的客戶成長(2020/02 的下載量,較 2020/01 增長了90%), 並且股價自 2020/01/01 ~ 2020/03/20 截止已上漲 91.87 %。
對於這件事,袁征的看法和 Slack 執行長一樣:新冠疫情所帶來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財務增長,而是「人們工作模式與習慣」上的轉變。
不過 2020/03/27,Zoom 突然爆出醜聞:「擅自向臉書分享用戶資料」,向臉書傳送像是「用戶何時開啟Zoom」、「使用何種裝置」、「使用的電信服務」…等等資訊;然而,在 Zoom 的隱私服務條款上,卻只寫:「會收集用戶的臉書個人檔案」,從未提到會將用戶資料傳送給臉書。
這件事立刻引起軒然大波,同一時間 Zoom 趕緊對軟體進行緊急升級,呼籲用戶更新 Zoom 的軟體,避免相關資料繼續傳送給臉書。(這件事尚未平息,大家可以繼續關注後續新聞)
2020/4/2,Space X 宣布禁止使用 Zoom;在此之前,FBI 已經對 Zoom 的資安疑慮表達警告,NASA 也宣布禁用。
就現階段來說,本益比高達 1960 倍的 Zoom ,其資安疑慮是最炙手可熱的問題,若不好好解決,將會影響到未來的業務拓展,並且很有可能被微軟的 Teams 給取而代之。
佚事:
在 Zoom 上市時,另一間股票代碼為 ZOOM 的中國 Zoom Technologies,股價便在 30 天內上漲了 53,900%。
這是因為許多投資人,誤把這間中國企業當成是科技獨角獸 Zoom 來投資,殊不知這間企業已經幾乎是停擺狀態,並向美國證管會申請下市。
2020/03/10,我也曾在粉專分享這件趣事(另外一起相似的事件,是有不少投資人把台灣某間名為「花王」的印刷工司,誤以為是日本的「花王」,結果也導致這間印刷廠股價大漲!)
所以,你還會以為在市場上的投資人都是理智的嗎?(笑)
結語
在這篇文章中,簡介了 Slack 和 Zoom 這兩間新創公司推出的服務狀況,以及目前營運狀況--
Slack 仍面臨艱難的困境,如何讓公司轉虧為盈是首先要解決的難題;
Zoom 在營運表現上較為穩定,並且每年的成長幅度非常驚人,也因此受到投資人們的青睞,不過 2020/04 卻爆發資安疑慮,FBI、SpaceX、NASA 紛紛表達警告且禁用,因此如何解決這項技術及公關問題,將是 Zoom 現階段待解的燙手山芋。
2020 因為武漢肺炎疫情肆虐,人類被迫改變原本工作、開會的習慣,趁此時機,便讓 Slack 跟 Zoom 所推出的遠端工作服務迅速變得普及,且被更多人所接受。
隨著人們開始習慣遠端的工作模式,未來相關的軟體服務公司前景,將變得更加讓人期待。
【免責聲明】 本文僅為 Slack 跟 Zoom 的教學分析文,不含任何投資建議及推薦購買;所有投資交易存在風險,差價合約產品涉及高槓桿和高風險,虧損可能超過您的投資金額,請謹慎投資。 本文不構成任何開戶建議,請謹慎選擇具有安全監管保障的券商平台。
額外:如何開戶投資美股 ZOOM/Slack?
如果你想投資 ZOOM / Slack,可以透過海外美股券商或台灣複委託,進行開戶。
目前有一個非常方便,能夠投資各國股票、債券,甚至是期貨、原物料、黃金白銀、加密貨幣的海外交易平台— IG Market!
IG Markets (以下簡稱 IG)是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差價合約 CFDs 交易券商。
CFD 差價合約是一種金融衍生產品,在歐洲推行歷史悠久,並且受到歐洲各國的金管會(如英國 FCA、歐盟金融監管組織) 所認可准許。
對 CFD 不了解的人可以參考以下文章:差價合約投資:CFD 和期貨的差異,如何挑選有規模且監管安全的期貨證券商及CFD交易平台?
簡單來說,透過 CFD 交易,可以省下非常多交易手續費,也沒有股票或債券記名的問題,也可以使用槓桿。
非常適合僅想賺取漲跌幅、或是用小資金賺取高收益的投資人。
IG 還可以獲得免費的操作資金,趕緊點下方按鈕註冊,進行體驗操作!
【精選文章】
- 理解影響油價漲跌的因素,三種石油商品的投資方式
- 五大石油公司超過 10% 殖利率配息,全球存股達人的長期首選!
- 黃金投資攻略:理解影響金價漲跌的因素 | 四種黃金商品入門介紹
- 一鍵完成資產平衡,每個人都可以學會的資產配置法-AOA、AOR、AOK
- 2020 雲端運算與資訊安全的市場成長趨勢
- 維珍銀河(SPCE)上市,讓太空旅行不再是夢
- 【看電影學經濟】2008年銀行是如何把美國房市問題搞成全球金融海嘯?-《大賣空》
【訂閱、追蹤、更了解雷司紀的小道投資在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