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ty 是全台第一屆的麻醉護理師,也是我們幣圈 Line 群裡相當活躍的成員之一,她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曾經把自己看心電圖的經驗應用在加密貨幣上,藉此投資合約。
今天我們就來訪問 Katy,請她分享自己擔任護理師的經歷,以及這些年來投資的心路歷程。
目錄
前言
大家好,我是 Katy,從小大家都叫我凱蒂,會這麼叫可能是因為我臉圓圓的很像 HelloKitty,加上我確實也很喜歡 HelloKitty 的關係。
我目前在台北某醫學中心做麻醉護理師,工作內容是在醫師開刀的時候,確保病人可以不動、不痛、不醒,同時讓病人維持在一定的生命體徵,使得手術可以順利完成!
緣起:誤打誤撞進入護理系
我跟大多數台灣小孩一樣,小時候不知道要幹嘛、未來也不知道要做些什麼;
我覺得有很大的原因是台灣不像國外一樣,會在小時候讓大家挖掘各種興趣,我們的觀念就是:「把書唸好就對了」,而我也一直抱持著這個想法。
後來是因為我在升學班成績還不錯,加上當時男友家裡是開醫院的,就被他家人說服跑去讀相關科系,當時也覺得考得上的話就拼看看好了(畢竟台灣的第一志願也一直都是醫學系);
但同時我也因為戀愛所以沒考好學測,雖然不能當醫生,不過順利進入了護理系,於是就開啟我的護理人生。


不走傳統護理,投身成為台灣第一批麻醉護理師
我一開始是先在成大的外科工作,因為我們外科系就是照顧術前,然後等病人開完刀後再來顧術後,所以我那時候只看的到術前術後,不知道手術中會發生什麼事情;
也是因為那時候的好奇,所以後來我主動請調到開刀房去工作,但當時因為我們科特別忙,所以過了一年多還調不走;之後在因緣際會的情況下聽到有學姊提到麻醉科的工作,所以我就選擇離職,自費跑去考麻醉的訓練。
其實「麻醉」是我大學護理系不會接觸到的領域(就連臨床時也完全碰不到),所以要走這方面的話一定要在讀完大學後再重新訓練,得到結訓證書才行;所以麻醉護理師其實也跟其他護理師不太一樣,一直到去年(2021 年)才正式成為專科的護理師別。
我也是全國第一屆拿到這個證照的人之一;現在其實也有很多沒在開刀房工作的護理師根本不知道有「麻姊」這個職位。


護理人生:用樂觀的態度面對職場壓力
其實很多人會覺得護理師這份工作壓力很大、很辛苦,但我是屬於比較活潑、樂觀的人,面對事情也不太會往心裡去,所以也不會因為病人的狀況、或是被學姊罵就心情不好。
簡單說就是我不會把負面情緒往身上塞,即使上班再累、病人情況再不樂觀,我的情緒跟心理狀態都不太會受影響。
我還記得之前有位口腔腫瘤的患者,口腔腫瘤這東西本身就很容易會出血,所以她開完刀我們在做抽痰、拿管子、處理傷口時都要很小心;不過儘管過程很小心,腫瘤還是破掉了好幾次,病人的血壓也一直掉,後來就病危送進加護病房;
學姊們在面對這樣的事情就會很容易一直責怪自己,會去想當初如果再小心一點就沒事了(滿多護理人員會把很多錯都歸咎在自己身上,即使不是自己犯的錯也一樣),但其實今天無論是誰來做,病人都會出血,這是無法避免的,所以你一直怪自己也沒用,該著眼的應該是如何解決當前的問題才對。
記得自己唯一一次上班上到哭是在成大的時候,但當時是因為忙了一整天都沒吃東西,最後餓到哭出來…不然其實在工作上不太有什麼事情會讓我那麼難過。
另外,我也覺得自己的抗壓性滿好的,當初開始走護理時,身邊的同學都覺得工作壓力很大,從大一到大四大概有 20 個同學休學了,休學的原因也很多,有的是厭倦了幫病人把屎把尿、有的則是承受不了生老病死、也有的是被家屬的責難逼走的…。
所以最後護理系留下來的人真的很少,而畢業後走進臨床的人又更少--我也是從那時候發現自己有點算是天生就注定要走這行的人。
對於「護理」的想法
很多工作是可以在錯誤中學習的,但護理卻是例外。
你無法在錯誤中學習,我們的容錯率很低,你在病人身上做錯了,那就會危及到他的生命……但很尷尬的是有太多變因會讓我們犯錯,不管是病人本身的身體條件,還是我們操作的手法。
所以我才覺得當事情發生了就發生了,只要病人最後平安無事一切都 OK,我只能說護理師這個職位最大的宗旨就是「病人沒事就好了」。
另外,護理也真的什麼樣的人都有,當你不知道做什麼的時候,你走醫學、護理一定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如果你慢不下來、喜歡靠直覺做事情,你就可以走外科;如果你很細心、也很會讀書,那就可以往內科發展;
如果你是那種完全不想接觸人,你可以去放射、器械室;你有辦法抗高壓你就去麻醉科。
護理的轉職成本沒有到很高,你絕對有辦法在醫院裡找到你適合的位置。


麻醉培訓期間同時培養儲蓄觀念
當初踏入職場時,我有先跟家人講好,會先把賺到的薪水匯給他們,然後他們再固定每個月給我多少生活費,讓我過得去就好了。
但我剛出社會時發現錢很好用,而且想要的東西也越來越多,我就跟家人抗議,後來就變成固定匯多少錢回家。
你也會發現其實護理師都很會花錢,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工作環境會碰到很多生命無常的情況,所以你就會想要對自己好一點--畢竟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情,加上身邊的同事也都是這麼做,所以也不覺得這樣做有什麼不好。
這個想法直到我去麻醉培訓的那年才改變,因為當時要自費培訓,又沒有薪水,還必須養活自己一年,直到那時我才意識到儲蓄的重要性。
我最初在台南工作時完全沒有投資的念頭,是後來上了台北才比較有動力想要多賺一點錢,我覺得其中的差異在於當時在成大當病房護理師的工作壓力很大,下了班也沒有時間去做其他事,一碗台南路邊的美食就能讓我很滿足了,所以就不會特別有想要花錢的想法。
但在麻醉自費訓練那年,就發現你要養活自己的話就不能不儲蓄;加上我進入麻醉科後,也發現這個單位真的算是護理科系裡面比較有生活品質的地方,崗位上的同事都會比較積極地去培養興趣、尋找工作之餘的休閒活動;
我則是因緣際會下發現很多學姊在看股票,他們也會三不五時一直要我投資、理財,跟我說不要等到身邊的朋友都開始買車、買房後才在懊悔,我就在這樣耳濡目染的環境下開始去學該怎麼投資。
踏入投資市場:從台股起手,隨後轉進幣圈
我最初接觸的投資產品是台股,當時主要偏存股居多,雖然有自己花時間下去研究,但主要還是參考別人報的股票;我進場的時候台股剛好表現不錯,所以也算是有小賺一點。後來踏進幣圈後,我就把台股那邊的錢全部轉來投資加密貨幣。
接觸加密貨幣的起因,主要是我有一個朋友非常想要賺大錢,而且他很願意花錢去學習新知,除了跑去學台股、期貨以外,還去學怎麼寫程式,我們也就看著他一路跌跌撞撞、賺錢賠錢。
後來他跑去上 NEXO 的課,他說這是自己上過最值得也最放心的一種操作,當時課程的 ETF 跟單就有包含加密貨幣相關股在裡面,所以他也跟我談了很多加密貨幣和 NEXO 使用上的知識;
當時我也和多數人一樣,第一次接觸只覺得這是詐騙,也會問他這些利潤那麼高是哪來的,甚至還會反過來提醒他要小心一點(相信不少人應該都有類似的經歷 XD)。
之後我也開始實際下去做功課,研究了三個多月,但還是有很多看不懂的東西,像是節點、質押、轉鏈之類的。
後來 Dcard 有一篇「用十萬在幣圈翻到一千六百萬」的文章,那個作者就成立了社團鼓勵大家去學習,我就跟著進去了;
不過創群當天就湧入了超多的詐騙,準備要騙大家的錢;幸運的是剛好遇到 Albert 在裡面救人,邀請大家到他的小群,裡面的群友也很熱心回答問題;
我也是在那時候遇到雷大,看他的文章後才懂很多問題的答案,之後才開始辦 APP,學習入金跟交易…等等。
體會到幣圈和台股的社群生態差異
我覺得幣圈有個很特別的地方,因為我以前投資台股,有疑問的時候大家都會要你去買書、上課等,沒有人會直接告訴你他的經驗或知識;
但在幣圈你會覺得分享資訊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大家賺錢後都會不吝向你分享自己學到的東西,我一進這個圈子就覺得每個人都很友善、很好相處;
另一個特別的地方在於,像是台股在跌的時候大家都一片愁雲慘霧,但幣圈在跌的時候,大家反而都會很樂觀地喊抄底、撿便宜…等等。
用心電圖分析幣價走勢,迅速嚐到甜頭
我記得我是在比特幣創歷史新高的兩週前進場的,那時候覺得在幣圈看別人賺錢都很容易,隨便一個合約就能讓本金翻十幾倍,但我一開始對加密貨幣不熟悉,所以就邊買現貨邊學習,純粹低買高賣做波段。
但可能就是所謂的「新手運」吧,我一開始真的賺到不少錢,在當下你也會真的覺得加密貨幣可以幫你快速致富,當胃口開始慢慢被養大之後,接著就會慢慢開始想要嘗試大家所說的合約。
雖然群組裡的人都傾向說「珍惜生命、遠離合約」,不過也有前輩會跳出來說:「如果你沒有試過合約,你會在幣圈留下遺憾」。
所以我就用很少的錢來嘗試合約,一開始賺了不少,同時也就有點上頭;另外,合約的線圖在某方面其實有點像我們常看病人的心電圖--我不唬爛!醫院裡面真的有一些醫生覺得看台股就像是在看病人的心電圖!
加上麻醉護理師有時候在開刀房看的又比醫生更準,所以我在看股票、幣圈的 K 線圖就會覺得很有親切感,就會自以為可以抓到些什麼;
所以當時我也沒去研究技術分析跟基本面,就純粹單靠自己在那邊像在看病人的心電圖一樣來猜接下來的盤勢會往哪邊走;那時候從現貨、合約賺了我從來沒想像過的金額,當下也滿開心的,覺得「我好像有天分耶」!


合約人生:開頭順風順水,最後卻踢到鐵板
我一開始玩合約玩得很開心,也覺得自己有點天分,而且最初資金還沒那麼大的時候,也還是會好好管控倉位風險。
不過新韭菜就是很容易被別人 FOMO,我還記得當時 StepN 剛出來就有 $GMT,我就想說既然 StepN 那麼出圈,不然來試試看做多 $GMT 好了,誰知道一買就下跌,然後我就開始凹單、熬夜看盤。
記得當時我有三次止損的機會,但我就是不能忍受這單有任何一點的虧損,也覺得已經漲那麼多天了沒道理就在今天跌,再凹一下就好了,再凹一下它就會上來。
那天我就看著它早上八點一路跌到晚上,晚上也根本睡不著,就一直凹一直凹,男友還叫我早點睡,我就流著眼淚告訴他「你不要管我」--我印象很深刻,隔天下午一點,幣價就剛好不偏不倚的插針到我爆倉的點位,然後就立刻彈回去,我也賠光前面全部的獲利!
現在回想,那時候因為熬夜所以精神狀況很差,內心也快崩潰,有種簽六合彩簽到走火入魔的那種心情。
經過這次打擊以後,我深刻的明白「不懂的東西不要碰!」這個道理,也驗證了我一開始會賺錢只是靠運氣。
後來朋友也對當時的我說一句話:「靠一成運氣賺來的錢,往往會用九成的實力把它輸回去」,我也完全認為這句話就是在說我,哈哈哈!
雖然工作不內化,但投資卻容易往心裡去
這段投資的經歷也讓我發現,雖然自己在工作上比較不會內化,但原來在投資上就比較容易往心裡去,會常常想如果我當初沒有碰合約、假如我當初嚴格停損的話…等各種如果。
我覺得也有很大的原因是我在投資這塊領域的時間還不夠長,像我之前台股也是賺了一些就賣掉了,沒有短期賺錢又吐回去的經驗,但我後來問朋友才發現這是「投資人的必經之路」。
不論是現貨或合約,大家都有經歷過這種賠錢的經驗,甚至我跟朋友說我熬夜盯盤時,他還笑說我的行為完全就是他當初開合約的情況,讓他好懷念!
我也領悟到其實大家的投資時間都夠長,而且也像我一樣有賺有賠,所以我後來也就比較釋懷一點。


市況不好,開始多看少操作
相較於當初的牛市無腦做多,現在的熊市我比較傾向做現貨波段,雖然有不少群友在群內分享一些特殊的操作手法,但我目前就還是多看、少操作,
現在手上的資產主要就配在以下幾種貨幣上:
- BNB、Near:放幣安當定存領息
- FTT:放 FTX 領息
- GT:起伏平穩,加上 StartUP 很固定,即便在熊市,每天都還是有一兩 U 可以操作
- 一點點的 ETH 和 BTC
現在就是期待未來會有更低的價格,到時再分批買入。
我也沒有考慮要回去學合約操作的打算,因為我覺得我劣根性滿重的,就是看別人吸毒我會吸的比別人更多、看別人抽菸我也會抽得更兇,有點類似於職業賭徒的那種個性,所以我怕自己接觸合約後又會越賭越兇!
個人興趣分享:熱愛水上運動的甜點師
除了護理師以外,我同時也是位甜點師,一開始也是在群內賣甜點,最後才逐漸認識大家,也因緣際會買了台北米蟲的 NFT,並擔任台北米蟲美食版的版主,會三不五時上去跟大家分享美食;
如果大家有想要跟我聊天、分享美食都可以到米蟲的 DC 留言,當然要跟我購買甜點也是非常歡迎。
我的 IG 粉專是ღت麻醉固體ღ,也歡迎任何對甜點有興趣的人都可以追蹤!


除了甜點以外,我平時也喜歡去露營、衝浪、自由潛水、SUP(槳板) ,
不過其實我的運動細胞非常差,衝浪卡追浪,自潛卡平壓等等,一路上的挫折也沒有少過;若有群友也遇到類似情況的話,可以跟我分享,我很樂意給予協助,我相信我都能做到,大家一定也都可以!
另外,如果大家想要租衝浪板、去宜蘭要租民宿、想找教練學衝浪跟自由潛水,或是有什麼相關的問題都可以來問我,我也可以幫大家報名課程(知名潛店)!


對於雷司紀社群的看法
除了一開始加入的詐騙群以外,我其實也有陸陸續續加入了不少幣圈群組,我認為在這當中雷司紀群組是對新手最友善的社群,裡面的人除了自己厲害之外,也會樂於把他知道的東西跟你分享。
例如我把同樣的問題丟到各大社群之後,通常都是雷大群的人跳出來手把手的帶我;我記得有一次在雷大群裡問說什麼是「節點」,就連這麼複雜的問題都有人願意出來跟我慢慢解釋。
另外我的同事們對於幣圈的接受度也異常的高,可能是因為年輕、對賺錢也很有衝勁的緣故,大家都會很認真去查資訊。
後來我也都是推薦他們可以自己到雷司紀的社群發問,那邊大家都很願意回答每個人的問題,後來同事們就會邊看雷司紀的教學邊操作;從一開始學怎麼辦帳號、入金,到現在偶爾還會討論行情…等等。
總之雷司紀社群真的對新手非常友善,現在還有DC群可以獲得很多資訊,這邊的氣氛真的很像一個可愛的大家庭,真的非常推薦給新手們。
免責聲明:本文僅為 Katy 的經驗分享內容,無任何投資建議。所有交易皆存在風險,加密貨幣和相關合約商品屬於波動性高的產品, 請謹慎投資。本文不構成任何開戶建議,請謹慎選擇具有安全監管保障的加密貨幣交易所。
【精選文章】
- 派網雞哥(Haze Wu)經驗談:從 10 萬到 1.5 億的抄底思維
- 【雷大看法】監管合法化是有助於幣圈市場的擴大及出圈
- 【雷大看法】BIT 陸續解鎖,幣價隨之崩跌
- 【雷大看法】:近期對幣圈、股市的想法
- 【雷大分享】透過 FTX API 抓 IEO 幣的開盤行情
- 【雷大看法】有時被討厭未必是壞事
- 【看電影學經濟】2008年銀行是如何把美國房市問題搞成全球金融海嘯?-《大賣空》(暴雷評論)
- 【看電影學經濟】當年美國政府與銀行如何因應 2008 金融海嘯危機?《大到不能倒:金融海嘯真相》(暴雷評論)
- 何謂清真投資?詳解伊斯蘭教的投資規範
- MEME 迷因股介紹:深受鄉民喜愛的投資標的
【訂閱、追蹤、更了解雷司紀的小道投資在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