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蓄前你必須先理解
你可能知道「錢不是萬能,但沒有錢萬萬不能」這一句話,但不一定有真的體會過當急需用錢時,沒有錢時的無力感、不自由感。
我有一個朋友 H,就是「人生在世、及時享樂」派的,平時各種大餐美食、國內外旅遊,完全不覺得有需要存錢,把所有收入都拿去吃喝玩樂的月光族,假如真的有想要買什麼單價比較高的東西,可能就少吃幾餐大餐,或是先跟家人朋友借,沒有儲蓄的習慣。
但好景不常,某天 H 爸在家突然中風,正在上班中的他接到電話,趕緊趕到醫院,這一住就是半年,但半年後少了健保的幫助,他面臨到要返家照護還是要住院的抉擇,但無論如何都是一筆大開銷,加上該請的假也用完了,看護費也很高昂,眼見 H 爸自己的儲蓄也花了一大半,再繼續住院也不是辦法,但 H 要上班根本無法居家照護,可是居服務員的費用扣掉補助還是讓他很吃力,讓他非常後悔,以往怎麼一點儲蓄都沒有,如今想親自照護卻因為必須上班抽不了身,且又請不起看護或者照護員。

所以儘早開始存錢,為自己累積財富,讓自己能有應對風險的能力真的非常重要!不管是自己遇上的困境還是家人的難關,都可能會因沒錢而萬萬不能!
那,小資族想要開始理財,要怎麼開始?
存錢絕對是理財的第一步,因為有了資金才能開始投資,投資才有機會讓錢滾錢。

但這時,又出現了新的問題:薪水光付每個月的固定開銷就所剩無幾,還要存錢的話,要怎麼生活?
就拿薪水 3 萬塊來說,北漂族在台北租房租金就 1 萬塊,還要水電瓦斯費、網路費、學貸,再加上保險費等支出,
算下來可能要 5000 塊,等於一個月固定開銷就要 1.5 萬,那剩下可以挪用的 1.5 萬,就必須分配有多少要拿來儲蓄,而且還要安排得宜,才不會讓自己為了存錢救過苦日子?

開始存錢
先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存錢」很重要,如果只是跟風喊著要存錢,有可能只會越存越痛苦、越存越沒有目標,沒有存錢的動力最後往往都會半途而廢、失敗收場。
所以先好好地思考,問問自己「存錢的目的是什麼?」。
存錢第一步—心態建立,為什麼要存錢?
有的人存錢,可能是為了買最新的 iPhone、買車、買房、結婚基金、旅遊基金、教育學習等⋯⋯,也可能是為了財富自由、為了環遊世界,或者擺脫老闆不再當社畜,相信只有對於未來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目標在,存起來一定會比較有動力,但其實擁有儲蓄,還有一個目的,我覺得它更重要,那就是應變無常。

儲蓄的重要性,就好比為自己做了一個保險,保障自己或家人一個無法預知的無常,這種應變是在困難發生的時候,至少讓當下的我們,能擁有選擇的自由與權利。
就像事件主角的 H 爸,他如果沒有自己的存款可以應付自己的發病醫療費,他可能連前半年的住院都負擔不起,而H也沒有辦法選擇自費不自費的醫療,或者請 24 小時看護還是外籍看護的權利。
所以生活遇上意外(裁員、生病等),還是家人遇到困難,手上有一筆存款,可以多一份安心感,有安心感就不用怕,會被經濟的壓力壓到喘不過去,接著失去的生活品質。
存錢第二步—記帳,找出不必要支出
我知道記帳這 2 個字,在理財中非常非常基礎,但也是因為它非常的基礎,所以更是存錢的入門步驟!
就拿前言所述的小資族 3 萬塊月薪,租金跟水電費這類的固定開銷無法變動,但剩下的生活費,就必須好好分配,並找出不必要的支出,而這部分,就必須要靠記帳先了解自己的消費習慣,找出日常開支,再扣除掉「衝動消費」項目。
以我為例,我會在可挪用的 1.5 萬中,先設想自己一個月想存 5000 塊,所以剩下的 1 萬才是我的生活費,
而這 1 萬塊,必須包括我一整個月的餐食費、日用品開銷、交通費,扣除這些基本生活所需,有剩下的錢才可能去 Shopping、或是看電影等娛樂之用。

光用想的很抽象,現實跟理想也可能有差距,所以這時就必須靠記帳,來確認自己一個月的餐食費到底會用多少,日用品的支出又會多少,
日用品又包括一個月要買一次、一季要買一次,或者只要年買一次的東西,這些都必須要做好分配,換算成每個月的支出。
拿我想月開銷 10000 元、月存 5000 元來設定的話,透過記帳,我記錄後發現,我每個月的餐費花了8000 元、日用品平均下來是 1000 元、交通費 1280 元,開銷共 10280 塊,那這樣就會超過我所設定的 10000 生活費了!
大家記得,別小看這 280 元!因為它已經壓縮到應存的 5000 元了,設想若每個月都多 280 塊,一年就少存 3360 了,
長遠來看,就會需要多花比原本預計時間還要長的時間,那是不是我們的目標就要延後快 1 個月才能夠達到了,除非這個月超過 280,下個月可以存回 280 來平衡,但我的建議是別太看得起自己。
所以,這時就在記帳過程中回頭檢視,餐食費是不是能少 280 元?
試著把每日的餐食費少 10 塊就好,一個月就能省出 300 元,那麼整體費用就不會超過 1 萬了,當然,如果希望能有享樂支出的話,那就必須進行取捨。
例如再把餐食費降到 7000 或 6000 元,日用品也只買非常必要的如洗沐產品等,剩下的錢才能拿去買衣服,或是預備可能臨時感冒生病,要去看醫生的掛號費。
後面也會和大家分享幾個無痛存錢法,讓大家在記帳之餘,也可以透過方法更容易地存到錢!

存錢第三步—存出護城河,緊急預備金
了解自己的支出結構後,下一步來到「緊急預備金」的設置,顧名思義就是緊急狀況下,先預留的一筆資金。
最簡單來說,就是替未來做一個保險,要是哪天突然發生意外不能工作,至少還能有一筆錢可以支撐半年內的生活。
那什麼叫緊急狀況?上面提到的 H 爸突然中風,就算是一個緊急狀況,這段期間會需要支出醫療費、住院費,還有 H 需要請假沒支薪、不能上班所需要的日常生活費,畢竟有些人可能是日薪制的收入,沒有上班就等於沒收入,那更需要存出自己的緊急預備金。
舉個同樣是好友 Joe 的例子,去年疫情三級警戒的時候,他的公司決定縮減組織,所以 Joe 就被裁員了,但是大家都知道,在那時的大環境下,再找一份工作真的不容易,他跟我說還好他有存了一筆 10 萬塊的存款,作為他的緊急預備金,不然他 6 月被裁員直到 10 月才找到工作,這 4 個月真的會不知道該怎麼過活,況且他還有每個月固定要繳的房租跟學貸,瞬間 0 收入的時候,沒有存款應急真的會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Joe 還說,當時他在面試找工作的時候,不只需要治裝費去面試,也還需要交通費,各種支出,都是靠那筆 10 萬塊的緊急預備金在做支應。

其實不管是自己突然失業,還是出車禍、生病、家人出事等等,都可能為生活帶來劇變,而這些都可歸類在緊急狀況中。
這段日子可能很短,也可能會很長,所以就必須為自己存出生活的一道護城河,否則沒有這些緊急預備金,都會讓人壓力很大,甚至無法照常過生活。
我自己的做法是,存出 3 個月的月薪,做為我的緊急預備金,或是你也可以以生活費為主,存出至少 3 個月~ 12 個月的生活費,確保自己至少在 3 月內無工作、不工作,都沒有收入的情況下,還可以照舊生活!
這邊會建議將時長設定在 3 個月~ 12 個月的用意是,當我們遇到緊急狀況時,生活會受影響,心情也是。
我們可能會需要一段時間調整生心理、喘口氣,根據求職網的平均數據來看,待業期平均 99 天,如果中年以上轉職不易,待業期甚至可能長至 1 年,
所以至少要有可以支應自己完全 0 收入的三個月的存款,來作為我們的緊急預備金。
當然,這筆緊急預備金,是不管如何都不能動用,僅供「緊急情況」才可使用,而不是 iPhone 14 上市就把這筆錢拿去買新機了。如果想要進行投資者,也都會建議,一定要在存到緊急預備金後,再進行投資的行動,畢竟身上沒有任何儲蓄,不管進行哪種投資就像沒穿防彈衣就要開始槍戰,風險相當高!
小結
存錢這件事,一定是越早開始越好,但應該要有方向、有目標的開始,才會比胡亂存再胡亂花來得有效率,也不會太過刻苦難耐!
存錢不應該跟過苦日子劃上等號,但也不是無上限的及時享樂,
當我們理解儲蓄的重要性後,就必須找出生活中不必要的支出,再規劃出最適合自己的一套存錢模式。
詳細檢視自己每月的固定開銷、固定存款,跟訂定好花費區間,同時也要時常提醒自己「有餘裕才可以做額外的享樂」,做為自己努力過後的獎勵。
有關如何找到自己的存錢方式,以及記帳的技巧,如何節流跟省錢的小道消息,後續也會以系列文方式陸續跟大家分享!
【精選專欄】
【精選文章】
- 儲蓄有多重要?要怎麼存錢?從心態建立到應對風險能力開始|小資理財 (1)
- 如何脫離月光族?7 大懶人存錢法優劣整理,讓你存出一桶金 | 小資理財 (2)
- 理財基本功!記帳的意義在哪裡?避免踩坑,越記越有錢技巧大公開 | 小資理財 (3)
- 盤點 10 大熱門記帳 App,教你不費力掌握收支! | 小資理財 (4)
- 零存整付、整存整付、存本取息差在哪?一文看懂 3 種定存法差異 | 小資理財 (5)
- 72 法則:計算本金何時翻倍的快速公式!
- 定期定額 VS 單筆投入:哪一種績效最好?
- 定期定額介紹:適合小資族使用的投資策略
- 【複利效應介紹】指數型成長的世界第八大奇蹟
- 信用卡循環利息怎算?別再只繳最低應繳金額,小心變成卡債族!
- 割韭菜什麼意思?避免成為股市、加密貨幣韭菜攻略
【訂閱、追蹤、更了解雷司紀的小道投資在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