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伊法則(Say’s Law)是古典經濟學派中相當重要的一個理論。
它的基本概念由 19 世紀的英國學者詹姆斯·穆勒所提出,但當時並不成熟,
後來,法國的經濟學家讓-巴蒂斯特·賽伊使這套理論發揚光大,在經濟學術界開始受到重視。
因此後世為了紀念賽伊的貢獻,故稱之為「賽伊法則」。
P.S. 就像歷史上是印度人發明數字,但由阿拉伯人廣傳到全世界,故稱之為「阿拉伯數字」。
一、賽伊法則提出的時空背景
賽伊法則是在工業革命後不久被提出,當時大眾對於市場的觀點主要具有以下特色:
- 生產技術並不發達,產能滿足不了市場需求,故不存在生產過剩的問題。
- 當時的經濟學者普遍持有「需求無限,生產有限」的觀念,所提出的經濟學理論多半基於此前提,著重在「生產者」的角度。
- 貨幣僅具備交易功能,認為政府的貨幣政策對只為帶來名面上的比例變動,對實質產出並無影響。換言之,大眾普遍認為物價、薪資會隨著政府的貨幣政策同比例變動(例如政府今天多發行 10% 貨幣流通量,物價、薪資也會跟著上漲 10%),但在實際產能上並沒有顯著效益。
- 政府對市場不該進行任何干預,應該讓「市場上看不見的手」自然運作。
二、賽伊法則的概念
1. 供給創造需求(Supply creats its own demand)
賽伊法則認為,人在從事生產行為時無非是為了以下兩個原因:
- 滿足自己對該商品的需求(即自產自用)
- 用生產出的商品去交換其他產品或服務
當一個人從事生產行為時,必定會成為自己或別人產品的需求者,即為「供給創造需求」,
需要留意的是,這裡的「需求」指的是自己(生產者)的本身需求,而非別人對你的產品需求。換句話說,也就是藉由生產來滿足自身需求慾望。
此外,由於人在生產時會希望所有商品都能售出,基於此動機,理性而言生產者就不會生產多餘商品造成滯銷,也不會故意減產來讓自己的收入變少。
雖然還是有特例,像是短期內可能會因預測錯誤而導致滯銷或供不應求,但長期來說,市場會藉由「看不見的手」來自行調整供需狀況,最後會使總供給和總需求達成一致。
因此賽伊法則認為:「市場不會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所有商品都能銷售出去!」
2. 市場上不存在閒置貨幣與勞力
由於當時的貨幣僅僅扮演著交易媒介的角色,只有在商品交易時的瞬間才有起到作用,所以社會大眾普遍沒有儲蓄金錢的概念,都會立即用掉手上的閒錢,避免資金閒置成本。
因此賽伊法則便假設:「所有資金都會被拿來投資在市場上,例如購買商品,設立新工廠…等等」,
在這樣的假設下,市場將會逐漸壯大,供給與需求都因此增加,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也會上升,
所以長期來看,市場上將不會有任何人失業,達到充分就業的願景。
需要留意的是,在這個假設中的「失業者」並不包含自願失業者(那些對自己工資不滿意而辭職的人)。
P.S. 針對「自願失業者」的問題,當時普遍認為解決之道是:「勞工應自願降低薪資要求,使市場達到平衡」--出自庇古的《失業論》觀點
三、賽伊法則跌落神壇:經濟大蕭條
以現代人的角度來說,你會發現賽伊法則有很多不切實際的假設與觀點,有些觀念甚至可以說荒謬至極。
不過在當時,賽伊理論其實頗受推崇,主要是因為和當年的社會環境有關,此理論確實符合當時人們所熟悉的生活經驗。
對企業跟政府來說,當時只要照著賽伊理論來制定政策與規劃,就能夠達成經濟繁榮的願景。
當然,後來歷史證明人類有多無知,低估了後來產能大躍進(一戰後)的負面影響力,
於是發生在 1930 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就是這件事的引爆點--不僅衝擊了人們本來的經濟認知,更讓賽伊理論受到強烈質疑!
經濟大蕭條的時空背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體,戰爭也使得工業技術一日千里,產能迅速開始滿足市場需求,
電視、汽車、電話、電影……等工業產品,也正式融入人們的生活中,經濟迎來前所未有的繁榮狀態。
同時,社會上開始出現許多新的價值觀與文化思想--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爵士樂都是在此時大為盛行,
歷史上,這段時期被人稱為咆哮的二十年代(1920~1929)。知名的小說《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就是在描寫這個世代,後來甚至改編成電影,由李奧納多與陶比·麥奎爾領銜主演。(Netflix 上有,有興趣的讀者找來看)
繁榮的經濟與新穎的思想,同時刺激人們的消費欲望增長。
民眾開始追求更高的物質享受,以滿足無限膨大的物質慾望。
股市也因市場需求增長而勁揚,許多人甚至開始無視風險,積極向銀行貸款並投入股市,一方面進行高槓桿的操作、另一方面則希望自己能一夕致富。
當市場在短期內湧現大量短期投機資金時,雖然會使得股市暴漲,但泡沫也逐漸開始形成。假使實體經濟的成長跟不上投機的漲幅,最後終究會迎來毀滅性的泡沫化。
因此,就在 1929/10/24 ,泡破化發生了--美股瞬間一路暴跌,民眾在恐慌情緒下紛紛向銀行擠兌,無數的銀行與企業接連宣布倒閉,當時全球預計共有 2~3 千萬人失業。
這場經濟災難就被稱為「經濟大蕭條」,直接暴露出賽伊法則的諸多缺失,同時也使得另一派經濟學說「凱因斯理論」崛起。
接下來,就來讓我們探討賽伊法則的假設中存在哪些缺失?
賽伊法則的不合理假設與缺失
1. 產能上升,但人民卻因恐慌停止消費,需求不再是無限
當賽伊法則出現時,當時的產能並不能滿足市場上的所有需求,因此普遍認為需求是無上限的。
但隨著一戰結束後,工業技術一日千里,生產者已開始有足夠的能力滿足市場上的所有需求,因此不再存在所謂「需求無限,生產有限」的情況。
此外,當經濟開始泡沫化後(前面提到因為大量投機資金進入市場的緣故),人們因為恐慌而停止消費,但供給仍持續生產,致使市場上「供過於求」的情況屢見不鮮。
2. 資金不會 100% 回流到市場上,充分就業理想被打破
在賽伊法則的假設中認為:「當人們獲得貨幣後,就會立即進行消費,再度把資金丟回市場。如此一來,市場就會越發茁壯,需求與供給不斷上升,經濟會更加繁榮。」
但事實上,一戰後的時空背景已經不同以往,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們開始有了「儲蓄」的觀念!
當不是所有的錢都會重新回到市場循環之中,那消費力自然就不如理論所假設那麼美好,進一步導致生產者的利潤減少,最終只能靠著「裁員」來節控成本。
充分就業的願景於是被打破!
此外隨著法規發展和工會的出現、政府開始立法規定基本薪資,因此前面提過「自願失業者」的解決之道(如何降低員工對自身薪資的要求),在現實中也不可能實現。
3. 市場自由運作終有極限,需要政府適時介入
市場上「看不見的手」,是當時經濟學者們普遍支持的理論--因此,即使當經濟大蕭條發生時,他們仍認為經濟可以透過市場機制自行調整好,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不去解決」。
然而隨著時間過去,經濟大蕭條的慘況不但沒有好轉,反而越演越烈,每天只有更多的企業倒閉潮及更多的人口失業。
因此不少人逐漸意識到:「這或許就是市場機制完全失靈的證明!」如果繼續這樣下去,下場可能不堪設想--最糟甚至會釀成絕大部分的企業倒閉,人類所構築的經濟體系崩毀。
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政府得出手干預。
賽伊理論被全盤否定與檢討
在這次經濟大蕭條時期,賽伊法則的理論幾乎被全盤否定,
不少人開始質疑古典經濟學派的「過於理想化」,認為這些老舊的學說已經不符合市場環境,
而新的經濟學派開始紛紛被提出,其中又以「凱因斯學派」最為知名!
四、凱因斯學派對賽伊法則的批評
凱因斯學派認為,賽伊法則最大的問題點在於未能考量到「有效需求」(Effective demand),也就是「有能力且願意購買」的需求。
在大蕭條時期,許多人因為股市崩盤而破產,導致沒有實質購買能力;而那些具有真正消費力的人,當時也傾向把錢儲蓄起來以備不時之需。因此市場上的需求其實是一直下降的--這些情況恰恰都是賽伊法則未能想到的。
另外凱因斯學派認為,這場經濟災難已經顯示現在市場的供需機制失靈,因此政府應該要主動出手救市--既然市場缺乏需求,那就該由政府來主動創造需求!
舉例來說,政府可以提出興建公共建設,來創造市場需求與就業機會。又或是鼓勵政府推出福利救濟措施,補助消費者的購買力。
因此當時新上任的羅斯福總統,便推出了著名的「羅斯福新政」,並且成功地使經濟不再惡化,甚至有復甦的跡象。(對於「羅斯福新政」是否真的基於凱因斯學派,目前有正反兩方說法。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在鼓勵政府主動干預市場創造更多需求的理念上,兩者是一致的。)
在歷史環境上,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因為大量的戰爭支出也使得美國經濟快速恢復,經濟大蕭條的危機也正式宣告落幕。
雖然凱因斯學派當時挽救了經濟大蕭條的危機,不過這種主張「政府干預市場」的做法,到了近年來也受到不少質疑。
舉例來說, 2008 年金融海嘯爆發時,美國政府採取的紓困舉動,就算到現在還是都有不小爭議;又台灣在 2020 年推出的振興三倍券,也引發不少人的批評。
- 【看電影學經濟】當年美國政府與銀行如何因應 2008 金融海嘯危機?《大到不能倒:金融海嘯真相》(暴雷評論)
- 【最新】2020 紓困振興政策懶人包:振興三倍券怎麼領?勞工紓困方案有哪些?出去玩有哪些旅遊補助?
五、結語
時至今日,賽伊法則可以說是「過時」的學說,已經不符合現在的市場環境。
但若放在當時工業革命的環境條件下,其實不難理解為什麼會有賽伊法則誕生--在一個產能跟不上需求、講究以物易物的國家,該學說仍然能成立!
現在也有不少個體經濟學、總體經濟學的理論,是根據賽伊法則來作結論的。
事實上,經濟學就是「研究人類行為」的科學,會與當下的時空環境產生連結與呼應,因此每一個時期的經濟學派都有其誕生的意義及用處。
雖然賽伊法則「過時」了,但研究這些經濟理說還是很有意義,可以讓我們理解當年的經濟學家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著眼點?背後考量的因素及時空背景有哪些?為什麼這些論點到了現代又會「過時被拋棄」?
人類社會的進步日新月異,市場瞬息萬變,因此我還滿喜歡透過「以古鑑今」的方式,用更加全面、跨越時間軸的角度來理解一件事。
即便是現在被奉為圭臬/證實有用的理論學說,也可能在數年以後被發現已經「過時」了!
要適應這樣的現代社會,我認為唯有做到兩件事,才能達到「處變不驚」的地步:
- 培養「終生學習」的習慣
- 鍛鍊「獨立思考」的能力
【加入FB社團】
- 台灣加密貨幣討論區 》以加密貨幣投資討論為主,歡迎對此有興趣的人來入社參加
- 聊點薪❤️(理財交流區) 》 分享理財小撇步,包含儲蓄、投資、保險或其他理財問題!
- 台灣 eToro 亞洲華人投資討論區 》 超過 3000 人社團,由我經營,含 eToro 討論、美股分析及活動
- 史帝夫和戴夫和他們60級的貓(eToro交流群) 》 台灣第二名明星投資者 Ada Tsao 經營,我擔任版主
- 大麻股票 — 投資產業消息交流俱樂部 》討論大麻股票/產業投資/合法化,歡迎志同道合加入
【精選文章】
- 股市中的「割韭菜」是什麼意思?做好一件事就能避免成為韭菜!
- 掌握 5G 投資關鍵,我打算買美股 AMT (美國電塔公司) 的六大理由
- REITs 不動產投資信託完整教學:投資心態、優點與風險?VNQ、VNQI、IYR介紹與績效表現
- eToro 複製基金 CopyPortfolios 觀念教學:新手該如何投資?真的能買到巴菲特投資組合?
- 全球熱門避稅天堂解密:過去富豪如何透過避稅天堂避稅?各國又是如何強力打擊避稅天堂
- 全台最貴豪宅「陶朱隱園」介紹:18 億天價住不起沒關係,不能讓貧窮限制我們的想像
【訂閱、追蹤、按讚】
【加入Telegram 與 Line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