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會聽到 Web 3.0 應用跟區塊鏈技術有關聯,像是 NFT、元宇宙等等,新一代的網際網路在未來將會如何推翻原先的網路世界呢?本篇文章我們將會以 Web 3.0 為主題為你介紹它究竟是什麼?在未來又能帶給我們什麼影響。
👉 如果你想跟其他幣圈投資人一起討論資訊,歡迎加入社群:漫談加密貨幣二群
目錄
Web 3.0 是什麼?
Web 3.0 是網際網路的發展新階段,跟元宇宙一樣都是未來的新技術趨勢,也是各大公司所關注的主流議題,同時 Web 3.0 也將會建設在元宇宙的概念上;不過目前它的概念還不夠完整,你上網搜尋時也會找到數種到數十種不同的定義。
Web 3.0 的魅力在於能透過區塊鏈技術,讓網路系統運行達到去中心化。
簡單來說,用戶在 Web 3.0 使用的應用服務都會以去中心化的方式儲存資料數據,沒有任何第三方有權力可以使用或攔截資料或數據的傳送,因此網路系統會變得更加透明且不受限。
每個用戶都可以保護好自己的隱私及權利,不需要像 Web 2.0 中心化網路一樣需要受制於 Google、Apple、FB 等企業,用戶可以將對數據的控制權從這些科技巨頭手中奪回。
舉個例子,我們每天在 FB 上發貼文或活動,都要經過 FB 的中心化審查機制,如果哪天 FB 突然惡意關閉你的粉專、甚至是倒閉,你在 FB 上面的資訊也會就此不見,
用戶沒有保留貼文數據的權力,只能任由科技巨頭們擺布,但 Web 3.0 卻能解決這種壟斷數據的問題。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 Web 3.0 具有以下特性:
- 分散式運算(Distributed):以區塊鏈技術的獨有演算法運行,其鏈上的資料數據將以 P2P 的方式分散同步資訊。
- 可驗證(Verifiable):網路系統沒有一個中央伺服器來管理用戶服務,因此使用時並不需要經過中心化的「 許可 」。
- 去信任化(Trustless):基於網路系統服務是去中心化的性質,因此在使用服務也不用考慮到「 信任 」問題,意味著你不用擔心這套體系、和你互動的人是否值得信任(例如不用擔心會有銀行行員偷偷把你的錢挪作他用),系統會幫你處理好這些事情。
- 不經中心化許可(Permissionless):網路系統以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技術來運行,無需經過第三方授權即可使用。
- 高度自治(Self-governing):用戶可以在網路系統中,自由地使用其鏈上的服務。
然而這只是 Web 3.0 在區塊鏈及相關推動者所策劃出來的理想願景,但可以知道的是 Web 3.0 最主要的核心概念在於「 去中心化 」,這也是 Web 當時被創造出來的最初理念。
Web 3.0 最早的概念
不過 Web 3.0 並不是最近幾年來才出現的新概念,早在之前就已經被全球資訊網之父 Tim Berners-Lee 提出,但那時 Web 3.0 的概念遠比現在來得更模糊。
當時 Web 3.0 的內容主要以「語意網」(the Semantic Web)為基礎概念,透過電腦模擬人類的方式來處理資訊,所有數據都可以依據上下文、概念串聯解讀,也就是現在的 AI 人工智慧。
但在他的提議中,也提到了網路需要具備「 去中心化 」,任何人不需要經過第三方許可,就可以在網路上自由地發布任何內容,也不需要接受中心化的審查、監視,所以也沒有所謂「 一鍵關機 」,官方想關伺服器就能關的這種事。
Web 3.0 最早的問題
曾經火紅一時的 eMule、BT 下載軟體是大家認同的去中心化 P2P 網路,但卻因為其軟體不需要經過審查、無法控制的關係,逐漸演變成不受控的盜版溫床,因此去中心化議題也曾被懷疑其實際上的可行性。
此時 Web 2.0 時代的領導者 Google、FB 也開始崛起,加上 2008 年中本聰提出透過區塊鏈技術來發行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及分帳式帳本後,Web 3.0 的去中心化議題才有了轉機。
Web 3.0 與元宇宙的關聯
元宇宙被提出來的概念是指在未來的網路上,透過 3D 技術所構成的虛擬世界,提供使用者可以在虛擬世界上相互交流的虛擬社會系統。
然而有些開發者提出透過 Web 3.0 為基礎來建構一個以區塊鏈技術不間斷運行的、去中心化的元宇宙,讓每個使用者都可以能夠自由地參與其中並在不同的虛擬世界穿梭。
當元宇宙的概念成功地透過區塊鏈的技術實現,並結合 AR、VR 等等進入元宇宙的主要輔助設備及相關的網路規範後,也就代表著 Web 3.0 的時代到來,此時元宇宙也會開始融入我們的生活中。

Web 的演變階段
經過以上的說明,我們可以知道 Web 3.0 是網路發展的一個階段,那麼在 Web 3.0 之前又是什麼網路階段呢?
Web 1.0
Web 1.0 是最早的網路,從 1990 年開始發展,直到 2004 年結束。
在這個階段,網路是將紙本資訊內容進行數位化,來達到線上的資訊傳播。
此時的網路是靜態網頁,僅單向提供用戶做資訊,像是文字、圖片、影片的閱讀功能,僅作為資訊的展示平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Netscape、Yahoo,這些瀏覽器皆是 Web 1.0 時代下的產物。
Web 1.0 應用的技術是透過程式編碼來編寫網頁,包含以下三種基本技術:
- HTML:超文本標記語言、格式化語言
- URI / URL:資源標識符或定位器,用於標識網路上的資源地址
- HTTP:超文本傳輸協議,允許從網路上檢索鏈結資源
然而 Web 1.0 又因為網絡的組織型態不同,可以分為早期與後期階段。
Web 1.0 早期階段
最早網路被發明出來時,所提供的網路服務是由「 完全去中心化 」的託管服務器來運作,意味著每一台電腦都是 P2P 網絡服務的中繼站。
使用者會透過託管服務器的方式來連接到不同的主機來使用網路服務或查看資料,像是曾經是瀏覽器霸主的 Netscape、FTP (檔案傳輸協定) 軟體皆是 Web 1.0 早期階段下的服務。
Web 1.0 後期階段
之後,IE、Yahoo 、Google 等其他瀏覽器出現,它們開始將不同主機整合到一塊「 中心化 」的伺服器中,讓使用者可以透過其網路瀏覽器的網路服務來搜索資訊,便是 Web 1.0 後期階段。
不過在 Yahoo、Google 等等知名瀏覽器的網路服務開發下,將原先只有單向的閱讀資訊搜尋功能,更近一步開發出雙向的功能,
例如可以與人交談的即時通、用戶能夠發布內容與評論留言等等,也讓網路從原本的 Web 1.0 邁向現今的 Web 2.0 體系。
Web 2.0
在 Web 1.0 時代裡,單向的網路服務逐漸被雙向交流資訊的 Web 2.0 社群軟體取代。
在 Web 2.0 中,每個人都可以透過網路在社群平台上發佈資訊,並和其他使用者進行互動。
網路規模也在這個階段開始急速膨脹,智慧型手機也是在這個時期所開發出的移動式網路設備,並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直到現在,我們也還在處於 Web 2.0 的時代中,
Web 2.0 的代表性平台有我們所熟悉的 FB、Instagram、YouTube、Twitter 等,以及從 Web 1.0 時代過渡而來的 Yahoo、Google,主要是以使用者為中心。
然而這個時代的網路發展卻逐漸偏離 Web 最初的目標,失去「 去中心化 」的特性,變成是由少數的科技巨頭(如 FB、Google、Apple 等)為中心來主導。
我們在網路上發佈的資訊都會被他們記錄下來,以數據的形式回流到公司的系統伺服器,也代表著掌控著這些資訊的是公司,而不是用戶本身。
企業也能拿著這些數據進行各種操作,例如針對用戶投放廣告、封鎖特定消息(例如 FB 在總統大選封殺對拜登不利的消息),當企業被攻擊時也會造成用戶的個資外洩(Facebook 陷個資外洩陰霾!5.33億筆個資遭「免費」看)。
因此也開始有越來越多人注意到自己的數據控制權,以及隱私安全問題,使得「讓網絡回歸去中心化」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Web 3.0
在未來 Web 3.0 的網路時代,其開發目標會以「 去中心化 」為核心,保留原先前端 Web 2.0 的使用者互動式體驗,主要專注在後端改用區塊鏈技術作為運行的基礎,藉此讓使用者的數據掌控權回歸到他們身上。
Web 3.0 主要的發展概念在於改革 Web 2.0 所產生的中心化問題,將資訊轉向由使用者可以自由地傳遞、儲存,無需經過第三方許可使得其數據可保有隱私與安全性。
其中 Web 3.0 會應用到區塊鏈、人工智慧 AI、邊緣運算三種創新技術,讓未來使用者可以在去中心化的 P2P 網絡上與其他人或機器自由地交流資訊。
另外,當我們在不同平台上使用服務時,都需要額外開設新的帳戶(例如 FB、Youtube 帳戶不互通),缺點就是帳戶之間無法互通資訊;
但在 Web 3.0 上,使用者不需要再創建多個身份,只需要透過一個通用的數位身份,就可以在不同平台之間穿梭,而且數據也能保存在自己的電腦上。(其實現在也有類似的功能,像是很多網站都能直接用臉書帳戶進行註冊,但還不夠全面)
再來,去年由於加密貨幣、NFT、元宇宙、GameFi 的爆發,越來越多人開始認識到區塊鏈,並參與去中心化服務,Web 3.0 也開始逐漸被各領域的人們討論、關注。
Web 1.0 | Web 2.0 | Web 3.0 | |
---|---|---|---|
提案者 | Tim Berners-Lee | Darcy Dinucci 及 Tim O’Reilly | Gavin Wood |
發展時間 | 1990~2004 | 2004~現在 | 2021~? |
互動性 | 閱讀(單向) | 閱讀與發布資訊(雙向) | 閱讀與發布資訊(雙向) |
利害關係人 | 平台、投資人 | 平台、投資人、使用者 | 平台、投資人、使用者 |
權力掌握者 | 平台 | 平台(有權可以刪除或封鎖用戶) | 使用者(有權可以保留自己的資訊) |
特徵 | 訊息交換及展示平台 | 內容創造與互動平台 | 使用者自主創造管理的虛擬世界平台 |
中心化 | 早期無、後期有 | 有 | 無 |
核心技術 | 資料儲存、處理傳輸 | 大數據、雲端運算 | 區塊鏈、人工智慧、邊緣運算 |
代表性 | Netscape、IE、FTP、Yahoo | FB、YouTube、蝦皮、Yahoo 新聞…等等 | 加密貨幣、NFT、DeFi、Dapp、DAO |
Web 3.0 的應用技術與潛力
從上面我們可以整體出 Web 3.0 是針對 Web 2.0 的中心化管理而做出的技術改革,那麽在 Web 3.0 的技術中又會有什麼應用出現以及有什麼我們可以期待的魅力呢?
AI 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
在 Web 3.0,會透過 Web 的語義網概念與人類自然語言處理的 AI 人工智慧技術,讓電腦機器能夠模擬人類的方式解讀資訊。
利用 AI 人工智慧分支出來的機器學習技術,運用其數據及演算法來模仿人類的學習方式,提高其人工智慧資訊解讀的速度及正確性來提供用戶更相關的數據。
舉例來說,Alethea AI 就成功地研發出具有 Ai 特性的 NFT,名為 iNFTs,這些 NFT 具有智慧,持有人可以透過訓練,讓它們學習更多知識;
雖然目前這項技術還不成熟,但未來成熟的話,這些 NFT 就能作為鏈遊中的 NPC,而且能具有比一般遊戲更豐富的互動性。
Alethea AI 原本預計在 2021 年 12 月時於幣安上推出 100 款「Sophia beingAI」NFT,不過後來因為技術上的問題而推遲。
互聯網模式
在 Web 3.0,會加以提升原先 Web 2.0 的互聯網的應用來達到用戶的體驗極大化效益,將其信息和內容可以在網路及元宇宙、應用程式等等平台之間互相串連聯,並且更加融入我們的生活中的一部份。
區塊鏈
Web 3.0 會基於區塊鏈的特性,因此數據都會記錄在分散式帳本中,不但可以加強用戶的安全性,也能達到「去中心化」,避免第三方的干涉。
在未來,使用者也能在 Web 3.0 中透過鏈上的智能合約開發出更多的應用服務,像是 NFT、DEX、DeFi、Dapp、加密貨幣、GameFi、DAO 社群等。
跨鏈
由於 Web 3.0 網路會以區塊鏈技術為核心,但不同的服務也可能是在不同的鏈上運行,此時用戶就需要透過跨鏈技術,在不同鏈之間進行穿梭。
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有關區塊鏈的知識,可以參考以下文章:
Web 3.0 的可能影響
看到這裡,你有沒有覺得 Web 3.0 所使用到的應用技術與未來的發展很有吸引力呢?那它又能帶給我們生活有哪些影響呢?
為什麼 Web 3.0 很重要?
首先,我們需要談為什麼 Web 3.0 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呢?
透過上述的 Web 發展史,我們可以了解到在 Web 2.0 的長期發展,我們在網路上的數據都曝露在中心化的科技巨頭中,他們可以掌控我們的行為,並透過演算法來獲利。(例如向潛在客群推銷產品)
因此逐漸有人注意到自己的資訊隱私以及對於自身的數據控制權,Web 3.0 提供一個「 去中心化 」的網路就成為了所有人所開始關注的議題。
Web 3.0 的崛起
雖然 Web 3.0 算是一個很新的網路概念,不過目前一些應用已經開始在區塊鏈上被開發且多元,像是 DEX、DApp、GameFi 等等去中心化應用服務。
除此之外,Twitter 也宣布要打造一個去中心化的社群媒體「 藍天 」計畫。
LINE 宣布成立「 LINE NEXT 」,打造一個的 NFT 交易平台,專注於區塊鏈 NFT 生態圈,讓全球的企業與創作者發展生態圈,使一般用戶交易 NFT 更加便利。
Web 3.0 的前景
Web 3.0 的「 去中心化 」不但可以解決使用者的資安問題與隱私疑慮,而且也可以透過區塊鏈的各種技術降低企業的服務成本、簡化流程以及資安機制的提升,讓企業可以更有效率地提供服務,發揮出比 Web 2.0 還要更大的經濟效益。
- 建立以使用者為主的 P2P 架構來組成分散式資訊網絡系統,使得應用服務可以更加靈活直接
- 透過去中心化的應用服務解決第三方的干涉而直接地提供用戶服務來提高彼此之間的效率
- 保障所有人的隱私及數據所有權,並且彼此皆都可以共享其區塊鏈網路上的公開透明的資訊
Web 3.0 的問題
Web 3.0 並不是一個完美的概念,我們需要注意到在 Web 發展上,是否還有許多問題是無法在短時間內解決的?
目前科技圈與投資圈也為此吵得不可開交,其中以投資方的 A16Z 為首的人們認為 Web 3.0 已經成為網路發展的轉折點;
另一方面,科技領袖如 Elon Musk、推特創始人 Jack Dorsey 等則認為 Web 3.0 的技術尚未成熟,批評投資方鼓吹要投資 Web 3.0 是炒作。
問題一:區塊鏈技術不夠成熟
雖然區塊鏈上已經開發出多元的應用技術,但是最根本問題是分散式技術所衍伸出來的可擴展性問題,像是有些鏈的處理速度、數據傳輸過慢等問題。
若正式開放全球時,龐大的數據處理要求將會導致用戶在使用網路時需要等上非常久的時間。
問題二:區塊鏈並非全然去中心化
我們都可以知道區塊鏈是透過共識機制運行的,然而目前有些區塊鏈項目方所開發的項目因為共識機制與智能合約的關係,會產生一些富者獨大的情況,導致失去去中心化性質。
例如在 DAO 中,常見的一種方式就是根據持幣數量來決定話語權,因此大佬們可以聯合起來發布對自己有利的投票方案、甚至影響投票結果。
因此在 Web 3.0 中,要如何取得全球所有人都可以普遍認同和信任的共識機制將會是一個難題。
除此之外,區塊鏈也並非都是以公鏈運行,也有其他較中心化的私有鏈、聯盟鏈,也有可能有 Web 3.0 的公司會透過私有鏈或聯盟鏈來串聯服務,這一樣會喪失去中心化的本質。
如果你想要了解公鏈與其他兩者鏈差異,可以查看:公鏈是什麼意思?又有哪些加密貨幣可以投資?
問題三:區塊鏈難以被管理
基於 Web 3.0 的本質是「去中心化」,管理方式及法律規範便成為大家主要探討的問題。
像是 Web 3.0 主張去中心化,那該由誰來審核網絡犯罪、仇恨言論及散播錯誤信息的行為?而一旦進行言論監管,是否又可能會變成像現在一樣,由少數科技巨頭把持言論自由的情況?
因此要如何建立一套任何人都可以接受,但同時又有一套良好運行規範的 Web 3.0 系統就成了一大問題。
未來有可能會是以上問題得到解決,大家全部都進入 Web 3.0 的體系;但更有可能的是 Web 3.0 將和 Web 2.0 同時存在,並提供一些 Web 2.0 難以提供的服務。
Web 3.0 的區塊鏈相關應用
其中我們可以知道 Web 3.0 最具有代表性的區塊鏈應用技術有包括 DEX、NFT、DAO、GameFi 等應用,那麼我們也會逐一介紹各自的功能。
DEX
在 Web 3.0 中,DeFi 一直是最熱門的話題之一,而其中最有名的應用就是 DEX。
DEX 就是去中心化交易所(Decentralized exchange),主要特點是人們不需要註冊帳號和通過身份驗證(KYC),就能使用 DEX 的加密貨幣兌換服務。
DEX 會透過 P2P 模式競價來媒合買賣雙方的交易,所以不會有第三方介入,數據也不會被任何機構保存下來。
舉凡 Uniswap、Bancor、Curve 等都是常見的 DEX 應用程式。
如果你想要了解 DEX 的使用,可以查看:【幣安操作攻略】詳解去中心化交易所 DEX 金流投資
NFT
NFT(非同質化代幣)是一種不可替代的代幣,它可以透過圖片、影片、藝術品等各種形式的方式呈現。
然而在 NFT 爆發的時代下,有些開發者提出可以將 NFT 技術融入 Web 3.0 或元宇宙的虛擬世界中,作為虛擬寶物或收藏品的憑證。
目前也有各種與 Web 3.0 相結合的概念陸續出現,像是最有名的 ENS 是透過域名結合 NFT,其主要作用在於將用戶的複雜地址轉換成簡單方便記憶的地址,並將其轉換成 NFT 連結到 Twitter 帳號中,讓域名成為一種身份的概念。
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有關 NFT 的知識,可以參考以下文章:
GameFi
GameFi(遊戲金融)的主要內容在於強調邊玩邊賺,讓玩家在享受玩遊戲的樂趣之餘,又能賺取收益,而現在有越來越多遊戲往 GameFi 的方向發展,例如遊戲大廠 史克威爾、EA 和 Ubisoft 都宣布將進軍鏈遊市場。
GameFi 同樣也結合了 NFT 的技術,將遊戲的相關虛擬寶物以 NFT 的形式呈現,讓更多使用者體驗全新的遊戲模式,在未來的 Web 3.0 的元宇宙裡,GameFi 或許也將成為一種常見的遊戲形式。
像是 Mech Master 就是一個完全身臨其境的月球 3D 元宇宙 GameFi,其遊戲內容有不同的虛擬城市,相互連接成一個生態系統,人們可以在元宇宙的遊戲中進行社交、參加各種活動,享受機甲元界生態系統中的生活。
DAO
DAO 中文名稱為去中心化自治組織,內部是透過智能合約來自動運作,也不會有第三方機構介入。
DAO 可以是企業、投資基金、慈善組織、社群等,組織內成員能夠以代幣來行使所有權與決策權,被不少人認為是更加公平民主的形式。
在 Web 3.0 中,人們所組成的各種社群也可能會以 DAO 的形式來發展,以持有特定 DAO 代幣的方式來行使組織之間的投票,決定組織的方向和共識,例如以慈善為主的 GreenDAO 組織,或是專門團購 NFT 的 PleasrDAO 組織等等。
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有關參與 DAO 的內容,可以參考以下文章:
總結
這篇文章我們從不同面向探討了 Web 3.0 的可能性、發展、風險與應用。
當了解從 Web 1.0 到 Web 3.0 的網路發展演變時,可以發現到 Web 3.0 發展的主要重點是針對使用者對於資安與隱私需求的升級;
目前各個領域也都在關注透過區塊鏈技術的方式來運行的新概念,
雖然 Web 3.0 的概念很美好,但目前區塊鏈上仍存在一定的技術限制,社會上也缺乏相關的網路法規規範,因此未來該如何妥善使用和因應 Web 3.0,也會是我們需要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僅為 Web 3.0 的知識分享教學文,所有交易皆存在風險,尤其加密貨幣和相關合約商品屬於波動性高的產品, 請謹慎投資。本文不構成任何開戶建議,請謹慎選擇具有安全監管保障的交易所與券商。
合作工商
加密貨幣其實就像台股一樣,你可以享有交易手續費折扣,不過取得方式卻不一樣。
在台股,你可以親自和業務員談手續費減免;但在幣圈,你必須透過推薦連結開戶才能享有手續費減免。
手續費減免的幅度也有分等級,這裡提供的都是折扣幅度最高的推薦連結,也就是說你在交易時能夠享受最大幅度的手續費折扣,而且保證是全球最大幅度的。
如果你今天在交易上多省 1% 的手續費,就代表你在投資績效上可以多賺 1%,更不用說下面的推薦連結都不只 1%,動輒 5% – 20% 的任君選擇。所以在幣圈投資時,用越好的手續費折扣連結來註冊,你在交易時能取得的投資績效也就越好。
交易所 | 這間交易所適合做什麼操作? | 終身交易手續費折扣 | 註冊推薦碼 |
幣安 Binance | 現貨、合約交易,以及質押領息 | 最高 40%(20%折扣 +20%BNB費率抵免) | YIX7CMSZ |
派網 Pionex | 開網格天地單、抄底寶,用期現套利領高額利息 | 20% | EhYBkd6v |
FTX 交易所 | 購買股權通證和 8% 活存利息 | 5% | rayskyinvest |
Bitfinex | 美元放貸,獲取 18~25% 的利息收入 | 6% | MkvZwqTRR |
Gate.io | 買平台幣 GT、小幣交易,提前布局潛力項目 | 首年享 30% 費率折扣 | 5961249 |
BingX | 合約交易與實體福利,享受一百多間在地店家優惠 | 90 天享 20% 費率折扣 | HTDTMS5H |
Kucoin | 閒幣賺息 | 享 0.02% 手續費 | rJ6X7EW |
Bybit | 現貨、合約交易 | 享 0.1% 吃單手續費 | 21215 |
【精選專欄】
【其他區塊鏈知識文章】
- 區塊鏈教學:用白話文看懂比特幣與挖礦是什麼?
- 加密貨幣投資第一步:台灣最完整買賣 USDT 入金方式教學
- 新手加密貨幣教學:區塊鏈原理、避免詐騙、可靠交易所統整
- 區塊鏈教學:以太坊 Dapps 事前準備-如何在 Windows 作業系統上設定好開發環境?
- 區塊鏈的資安議題:常見的駭客攻擊有哪些?論文導讀《Exploring the Attack Surface of Blockchain: A Systematic Overview》
- 區塊鏈教學:利用 Windows 部署、開發 ERC-20 加密貨幣
- 區塊鏈知識:比特幣披薩日!第一筆比特幣交易
- The SandBox 是什麼?虛擬土地價值與應用,附帶土地購買教學詳解
- 公鏈什麼意思?又有哪些加密貨幣可以投資?
- 區塊鏈的 Layer 是什麼?L1-4 差異與應用範例介紹
【訂閱、追蹤、更了解雷司紀的小道投資在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