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Personal to Personal 或 Peer to Peer)的概念,是由 2006 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在 1976 年所提出(孟加拉鄉村銀行),
核心概念是讓「每個人能像銀行一樣,提供小額的貸款服務給其他人。」
2005 年時,英國的 Zopa 公司首次將 P2P 借貸模式引入金融界,讓投資人可以透過第三方平台直接向其他人放貸,
這又被稱為「網路借貸」(Network Lending),主要是大部份的放貸收款操作都是在網路上完成。
P2P 引入金融界後,成功吸引不少目光,因為它恰好滿足一般人的貸款需求--有時候你只需要數十萬元的小額借貸,簡單應急之用而已,但銀行貸款金額較大(動輒數以百萬),又有信用評分的評比,申請流程上可能也較繁瑣。
因此 P2P 可以說簡化了小額借貸的流程,迅速滿足借貸人的需求,同時又讓放貸人透過 P2P 拿到比存款利息更高的投資回報,達到雙贏。
舉例來說,銀行存款利率差不多 0.5% ~ 1%,但 P2P 的利率可以達到 4% ~ 15%(但會面臨手續費及呆帳未還款的風險)。
簡單說,P2P 就是把本來「銀行借錢給企業,從中收取利息作為獲利」這一套僅限法人的機制,開放到民間讓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借款人 / 放貸人,P2P 平台則作為中間第三方媒合的角色:
- 對借款人 / 申請人來說,能以比銀行低的借款利率借入資金,手續簡易方便,自行決定貸款額度
- 對放貸人 / 投資者來說,能以高於存款利息的利率借出資金,作為投資理財的管道之一

一、P2P 的運作模式
1. 借款人 / 申請人角度
借款人在準備透過 P2P 平台借錢之前,會被要求提供個人資料、工作證明、薪資證明、財務狀況、借款用途、利率設定…等資訊,
目前台灣合法的 P2P 平台,會根據收到的資訊,給予信用評級(通常是 A~C),並顯示在平台上提供放貸人參考。
一般來說,具有高信用評級的人雖然利率較低,但是比較容易還款的一群人;反之,低評級的人或許可以提供較高的利率作為誘因,但放貸人可能會面臨未還款呆帳的風險。
大多數人的借款用途分為以下三種:
- 個人用途:例如家中重新裝修、醫療費用、結婚旅遊,甚至是拿來投資…等等
- 創業基金:幫助創業者能借到更低利率的貸款,同時也能募得比銀行貸款更多的資金,彌補公司初創信用不足的問題
- 不動產抵押:有點類似 REITs 的概念 ,透過借款裝修房屋後,再以房租還款
2. 放貸人 / 投資者角度
在國外,一般投資者單筆借出的金額會在 1,000元 ~ 100 萬台幣;在台灣,則是落在 1,000 元 ~ 30 萬的區間。
以國外知名的 P2P 評台 Zopa 為例,投資者可以在它們所提供的四種產品中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案,
在選擇方案後,投資人的錢會被分成數等份,然後由平台「自動借給其他借款人」--舉例來說,1 萬台幣分成 10 等分,分別用 1000 元借給 10 位借款人。
這樣做的好處是幫助投資者分散風險,以免當發生「呆帳未還款」的狀況時,投資者若單一押注將會損失慘重。

台灣的話,投資人則可以選擇要「自選案件」,或者使用平台所提供的「自動投資機器人」服務。
以進入台灣金融監理沙盒 (Sandbox) 的信用市集 LnB為例,這間公司的平台就有提供「自選案件」及「蘿蔔投+(自動投資機器人)」的服務:
「自選案件」
放貸人(投資人)可以挑選單一借貸來投資,平台上則會顯示所有借貸案的詳細資訊,包括利率、信用評分、擔保品、貸款用途…等等。
投資人可以選擇自己信任的案子來投放資金,但不宜太多,以免遇到借貸人違約不還款的風險,屆時就要走上「法律催繳」的管道,
(每一筆投資交易及法律催繳,LnB 平台都會抽取手續費,而且比例還滿高的,建議投資人也要考慮在內)
「蘿蔔投+(自動投資機器人)」
就和前面提到的 Zopa 一樣,投資人可以自行選擇適合的方案,平台會自動將資金切割成基礎單位(如 1000 元 單筆),
然後透過自動機器人幫你分散投入到各個借貸案之中,達成分散風險的目的。
(每一筆投資交易及法律催繳,LnB 平台都會抽取手續費,而且比例還滿高的,建議投資人也要考慮在內)

透過自動投資機器人,將資金切割成一筆筆 1000 元(投資人可自行設定) 的金額,並分別投入不同的借貸案之中
3. P2P 平台的角度
P2P 平台基本上是擔任「媒合」的角色,和一般銀行的「信用仲介」不同,比較接近「資訊仲介」的角色。
兩者的差異在於:「信用仲介」指的是由銀行自己出資放貸,如果借款人拒絕還款的話,銀行就會出現壞帳承受損失。
但 P2P 平台本身的「資訊仲介」形式,主要是提供確認、審核借貸人的申貸資訊、媒合借款人和放貸人雙方、平台從中抽取手續費的機制,並不會出資投入放貸中。
金管會認定網路借貸(P2P 借貸)屬於「資訊仲介」性質,這和一般銀行的「信用仲介」有很大的不同(無論在操作和承擔的風險上)。
二、P2P 投資時可能遇到的風險
1. 借款人信用審核問題
借款人的信用評級,主要根據提供的相關身份及財務資料所證明的,
但如果借款人蓄意提供假的資料,那平台就會作出錯誤判斷,放貸人也會因此被誤導。
因此為了避免這類事情發生,大多數 LnB 平台對於資料審核驗證的要求相當嚴格,有的甚至會要求和申請人親自面談、多重確認身分無誤…等等,降低資料造假的可能性。
在台灣,金管會也開放 P2P 平台可以去查詢聯合徵信中心(JCIC)的紀錄,裡面蒐集了個人與企業信用報告資訊,能有效避免造假情況發生。
2. 借款人拒絕還款
有些借款人不會提供抵押品,因此若借款人拒絕還款時,投資人將會難以拿到應有的報酬;
再加上投資人借出的金額通常較低,若是商請律師進行訴訟的話成本可能入不敷出,所以往往都只能認賠了事。
部分平台為了避免類似事情發生,通常會採取以下三種方式作為投資人的保障:
- 拒絕還款可能性低的人申請借款
- 像 Zopa 一樣,透過機器人把資金分成基礎單位,以此分散風險
- 透過第三方業者提供風險保護機制,讓投資人違約時也能獲得一定程度的補償(但台灣法律規定,P2P 業者不能提供擔保服務)
3. 缺乏對借款人資金用途的監管
借款人的借款理由是由自己所寫,因此可能會出現將資金挪作他用的情況,
例如原本寫說是要拿來創業,但實際上卻是拿來投資股票,
這會導致風險評級不符合平台評價,將對投資人產生潛在不良的影響。
4. 運用第三方程式作為付款選項
不少 P2P 平台在匯款上是透過合作的金流公司,或第三方支付程式(Paypal、支付寶等等)進行,
雖然機率非常小,不過一旦這些合作廠商出問題時,就有可能對借貸人 / 放貸人雙方造成損害,成為 P2P 平台難以掌控的變數。
因此現在台灣所有的 LnB 平台,都是透過和銀行之間的合作來完成金流轉移,安全性上無虞,即便碰到問題也能向銀行申訴求償。
5. 平台惡性倒閉 / 跑路
不少 P2P 平台在吸取到資金後便會跑路,使得投資人血本無歸,因此在投資時需慎選對象。
不過台灣的所有 P2P 平台,都有受到金管會的監督,並且在法規要求下強制和銀行合作,故所有金流方面的處理都是由銀行負責,
換句話說,即便平台跑路或惡性倒閉,投資人的錢也都放在銀行(獨立於平台營運資金),因此不太容易受到牽連,更不用說若真的發生這些意外,那麼金管會將會介入調查,甚至有違法的嫌疑。
當然,在選擇投資平台時,一樣要審慎評估平台的安全性,一般會用規模、營運歷史,過去是否有負面新聞、是否受到合法監管……作為判斷基準。

三、為什麼中國的 P2P 企業會爆發倒閉潮?
這幾年來,中國的 P2P 業者相繼出事,引發一連串的倒閉潮:
主要原因是這些業者從一開始就搞錯自己的定位。
不少中國的 P2P 業者,誤把自己歸類為「信用仲介」公司,親自提供借貸與擔保服務,導致借款人違約時平台要賠償投資人損失。
這樣做的後果,就導致許多公司為了搶市場而鋌而走險,有的平台直接假造借款人提供高利率的投資案,有的平台隱瞞違約承擔的損失金額,有的平台大打「P2P 平台幫你擔保壞帳損失」的廣告……這些作為,都讓大眾誤以為這些 P2P 平台規模龐大,具有一定公信力,因此前仆後繼地加入投資。
但實際上,這些 P2P 平台卻是利用後繼投資者的資金,來填補前面挖的坑(假造高利率投資案、隱瞞違約損失、為借款人擔保),最後自然而然就形成龐式騙局。
等到新進投資人逐漸變少,原有投資人也無法拿回應有報酬,那麼這個坑就會慢慢顯露出來,最後我們所看到的就是一連串的倒閉潮。
可以看來出來,中國的 P2P 平台最大的問題就出完全偏離「資訊中介」定位,以「信用中介」的角度來經營--親自提供金融服務,甚至假造資訊,以後繼投資人的資金來填補前面的損失……最後才會爆發一連串的倒閉潮。
在台灣,目前已經有相對應的法規來限制,所有 P2P 業者只能以「資訊中介」來經營,不能提供擔保與融資服務,
而金管會也會嚴謹監督,避免像中國一樣的事情發生在台灣,造成投資人蒙受龐大損失,
因此在安全性上,台灣的 P2P 平台業者是比較無虞的。
四、結語
P2P 投資可以說是相當新穎的投資方式,屬於 Fintech 的定位,和 Uber 和 Airbnb 一樣,主要透過平台媒合雙方閒置的資源,讓彼此都有所獲利。
目前外國仍然有許多詐騙事件發生,不過台灣因為汲取相關經驗,政府已經設下明令法規,限制 P2P 的發展需要符合嚴謹的規範,並且還要和銀行有密切的合作。
像是金管會便媒合 LnB 信用市集和渣打銀行的合作,以及設立金融監理沙盒,讓 P2P 業者能夠在合法且保障投資權益的狀態下,去進行創新及開拓市場。
金管會也會和 P2P 業者們之間密切合作,解決業者在經營過程中所遇到法律問題或灰色地帶。
只要 P2P 業者沒有偏離原先的方向,在一切符合法規下的狀態來經營,那麼 P2P 會是台灣市場上一個新的投資選擇,
這 1~ 2 年間,也有不少投資人開始注意到這個模式,開始投資看看能獲得多少年化報酬。
我之前在 P2P 上也有投資差不多 60 萬新台幣,不過 9 月中已全數取回,理由很簡單:「P2P 平台抽取的手續費較高,投資人又會面臨違約不還款的風險,等於是雙重成本。然而平台顯示的年化報酬並沒有算入這些資訊,需要實際投資後才能發現真正的年化報酬,在效益上我認為已經落後股票投資(基於我的投資策略),因此全數領出,將這筆錢重新投回股市之中。」
以上屬於我的個人經驗,不一定適用所有人,或許未來有空再來整理一篇 P2P 投資實務的心得文。
也歡迎對 P2P 投資有經驗的讀者,在下方留言你的經歷和心得!
有些資訊在文章中沒辦法完整呈現,在 Line 群我跟群友會分享更多實用、免費的技巧與策略,手刀加入: Line 加密貨幣新人群
【免責聲明】 本文僅為 P2P 教學內容,無任何投資建議。所有投資交易皆存在風險。本文不構成任何開戶建議,請謹慎選擇具有安全監管保障的投資平台。
【精選投資文章】
- 每年存款利息領 8 萬,定存台幣美金不如存 USDT?每年被動收入增加 6-8% 的方法!
- 新手加密貨幣教學:什麼是加密貨幣?如何預防假幣詐騙?值得信賴的大型交易所有哪些?
- 價值投資教學:理解 ROA 資產報酬率、ROE 股東權益報酬率
- 指數化投資:巴菲特推薦適合新手的被動投資,挑戰主動基金績效大獲全勝
- 複利效應:諾貝爾獎金永遠發不完的秘密,指數型成長的世界第八大奇蹟
- 外匯投資攻略:什麼是外匯保證金?如何在外匯交易商開戶?差價合約(CFDs)又是什麼?
- 期貨投資攻略:什麼是期貨合約?槓桿交易有何風險?期貨手續費跟交易細節你知道多少?
- 差價合約投資攻略:CFD 和期貨的差異、交易風險、手續費!
- 石油投資攻略:五大石油公司超過 10% 殖利率配息,全球存股達人的長期首選!
- 黃金投資攻略:理解影響金價漲跌的因素 | 四種黃金商品入門介紹
- IPO、SPAC、直接上市:三種股票上市方法差異在哪裡?
【訂閱、追蹤、更了解雷司紀的小道投資在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