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位投資新手,這本書可以帶給你在進入市場之前,應該具備的基本觀念、事前功課、以及需要遵守的紀律原則,同時找到最合適自己的投資策略,並在可控制風險的情況下,以較低的交易成本來著手規劃你的投資旅程。
如果你是投資老手,這本書則可以幫助你審視目前的資產配置是否足夠穩固?有沒有考量到市場風險?有沒有陷入市場圈套?有沒有高估自己?不小心做了錯的投資策略?
本書的作者柏頓.墨爾基(Burton G. Malkiel),早年曾寫過全球著名的投資經典《漫步華爾街 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到現在仍被視為這個世代必讀的投資書籍之一。
作者本身同時具有專業投資人、經濟學者、個人投資者等三重身分,以學術和實務的雙重角度,帶領大家進入投資的世界。
不過《漫步華爾街 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的內容其實頗艱深,對新手來說不是一本好入門的書籍,因此作者後來將原著作的重點,濃縮成十條簡單易行的規則,讓新手能夠很快汲取投資時所需要的基本知識,也就是這本《漫步華爾街的10條投資金律:經理人不告訴你,但投資前一定要知道的事》:

經理人不告訴你,但投資前一定要知道的事
這本書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部分:
- 打好投資基礎
- 累積財富的十大投資金律
如果要總結本書《漫步華爾街的10條投資金律》的 10 條金律,主要可以用以下重點來區分:
- 開源節流、善用時間複利的力量
- 長期投資、分散風險
- 投資因人制宜
- 不盲目跟從,對市場保持敬畏謙卑
接著我們就針對這兩部分,來帶大家進行重點導覽:
一、 打好投資基礎
1. 辭退你的投資顧問
在浮誇言詞與行銷花招的背後,通常都有包藏禍心的意圖存在。
雷司紀
如果你有讀完本書《漫步華爾街的10條投資金律》,就能強烈感受到,作者有多麼強調「不要相信投資專家」這件事,
原因很簡單--不是人人都是巴菲特。因此永遠不要認為你自己能 100% 預測市場,
況且,如果投資顧問有辦法幫大家賺錢,我們何必自己閱讀書籍、收集資訊、研究市場,以及讀這篇文章?
每個人要賺錢很簡單,花錢請投資顧問幫你理財,平常在家翹腳看電視等著領錢就好了,對吧!
要知道,金融業的投資顧問/理財專員也是需要養家活口的,他們賺錢的方式就是向客戶收取佣金(commission),
但對投資人來說,這些佣金卻會變成大幅啃蝕掉獲利的交易成本,
而且投資顧問也不能 100% 保證能幫你賺到錢,甚至還有些惡質的理財專員誆騙投資人的本金。
- 【高息基金假象1】繡學號阿嬤投資血淚 理專說可月領3萬卻害她慘賠200萬老本
- 【高息基金假象2】誤信理專老婦借錢買基金慘賠3成 學者:學會3招就能自保
- 【高息基金假象3】以為基金配息賺很大 真相是南非幣暴跌績效慘輸
因此在後面的金律中都有特別提到一件事:「千萬不要讓交易費用侵蝕掉你的獲利,這會是一筆可觀的支出。」
此外,如果你盲信於投資顧問,就很有可能成為「韭菜」的一員。
很多時候,財經專家看似專業的投資分析,事實上都是事後諸葛;
他們所推薦的投資標的,看似有利可圖、潛力無窮,但實際上可能是要割韭菜的設局。
要避免成為韭菜最重要的一點:「停止無腦跟風所謂投資專家們的建議。」
當然,這裡並不是要否決所有投資顧問/投資專家的能力,世界上還是有很厲害的大神存在,
在這裡想要強調的觀念是:「在投資的時候,請務必要培養自己的思辨能力、懂得過濾資訊、且永遠保持懷疑的態度。任何資訊跟建議都要小心求證,不要貿然讓別人決定你的金錢投資。」

2. 認識四大投資工具
▲ 現金
現金的定義,包含任何能快速可轉換成貨幣的工具,例如:貨幣、支票存款,以及其他能在短時間內轉換成貨幣且沒有本金損失風險的短期證券、定存等。
每個人一定要確保手上存有一定的現金儲蓄,除了能避免人生中各種突發狀況外,還能讓你保有投資彈性,
尤其在投資市場動盪不安的時期,持有一定比例現金可以有效的抵禦未來可能面臨的風險,達到避險的作用。
舉例來說,2020/03 美國股市歷經多次熔斷,就連黃金、債券這些避險資產也紛紛大跌,這時手上的現金反而成為最好的避險工具。
▲ 債券
債券是一種固定收益型投資,因為買方能事先知道利息給付的日期與金額,
因此可以想像成一種長期借據,等同於你借錢給債券發行人(一般來說是國家),並保證能定期得到相對應的報酬,並且當期限到達時可取回全額本金。
一般來說,國家根據不同發行目的,債券會有不同期限,短則 3~7 年,長期則可到達 20 年以上。
在投資組合中,債券往往會擔任「防守」的角色,因為波動較低,風險相對來說較小,故你常常聽到的股債配置就是這麼回事--股票作為「進攻」的資產標的,債券則作為「防守」的資產標的。
當然,債券的潛在報酬無法像股票一樣多,因為風險跟潛在報酬之間是有關係的。
除此之外,部分人可能會有一種迷思:「債券是一種穩賺不賠的投資工具?」
這其實是錯的觀念,在投資債券時也必須慎選債券的種類、政府機關及公司的信用評等……這些資訊。
有一些高收益債券,看似利息很好,但實際上是屬於垃圾債券--除了波動起伏相當高,背後也有可能是劣質公司故意提高債券利息來吸引投資人購買。
因此在選擇債券的時候,建議選擇信用評等 AAA ~ BBB 級的投資等級債券,才可以作為「防守」的手段,
至於信用評等 BB ~ D 級的債券,往往被視為垃圾債券,投資時請務必格外小心謹慎。
- ETF入門觀念:如何選擇美股ETF及美國公債ETF 介紹— 「小資族分散風險及初次投資的好選擇!」
- 債券 ETF 投資教學:「影響債券價格的六個因素 | 詳解背後金融邏輯!」
- 債券型 ETF 有哪些?《我畢業五年,用 ETF 賺到 400 萬》
▲ 股票
以下列出「股票 v.s.債券」之間的差異:
投資工具 | 角色 | 獲利方式 | 預期報酬 |
股票 | 公司的出資人 | 隨公司的發展有所變動 | 無法預估 |
債券 | 公司的債權人 | 約定的報酬 | 可預估 |
從上表可看出,股票的波動會來得比債券大,因為和公司發展營運息息相關。
在正常情況下,只要公司賺越多,持有的股票就能獲得越多分紅(股息紅利),以及享受股價上漲所帶來的利差;
相反地,當公司營運開始走下坡,持有的股票可能就會虧損,甚至公司一蹶不振就此倒閉的案例也屢見不鮮。
因此投資股票,雖然處處充滿機會,但也隨時充滿風險。
除此之外,投資股票時還要小心股價泡沫化--尤其是當有新產品、新商機、新科技誕生時,往往會掀起一波吹捧熱潮,造成股價和實際公司價值並不相符。
歷史上有許多有名的股價泡沫事件,如網際網路泡沫、鬱金香狂熱、南海泡沫事件……等等。
以近期來說,像是被翻拍成《惡血》電影的 Theranos 公司、瑞幸咖啡財報造假、德國 WireCard 財報造假…都是離我們生活周遭很近的案例。
近年來,矽谷掀起一股獨角獸企業 IPO 上市的風潮,這些公司很多都被認為潛力無窮。
但對投資人來說,除了要小心如瑞幸咖啡的事件發生以外,也要留意像 Uber 這類「上市前捧為寵兒,上市後頹靡不振」的狀況發生,以免投入的金錢石沉大海。
▲ 不動產
只要你擁有自己的房子,你就是不動產投資人,如果你的房子只占總投資的一部份,不 仿投資商業不動產,藉此擴大你的資產配置。
書中 p.73
除了股票及債券的投資以外,有些投資人還會把資產分佈在不動產上,達到分散風險目的。
對大多數人來說,自用住宅的不動產是最常見的,但缺點是價格高昂,不是人人都有足夠的能力可以負擔,往往需要借貸並且長年償還才行。
而且家用型住宅的類別太單一,可能也無法達到有效分散風險的目的。
因此市場上就出現了「可以用少少的金額,同時投資住宅型、商業型、購物中心、甚至是倉庫…等類型的不動產標的」--不動產投資信託 REITs(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
所謂的 REITs,簡單來說就是你可以用少少的錢,獲得各種類別不動產的「權證」(也就是部分所有權的意思),
當這些不動產透過房租收入、買賣價差有獲利的時候,REITs 發行公司就會按比例將獲利回饋給投資人。之前我也有寫過一篇 REITs 的詳細介紹文,有興趣的可以參考:

3. 了解風險與報酬之間的關係
書中表示:「風險(發生虧損的可能性)與潛在報酬(預期可得到的獲利)息息相關」,
因此記住一件事:「要獲得優渥的投資報酬,需承擔的風險也會比較高。」
下圖是現金、債券、股票這三種資產類別,統計 1926~2002 年風險與報酬間的關係:
歷年來的報酬 | 風險指標 | |
平均年報酬率(%) | 年報酬率變動範圍(%) | |
現金(短期國庫券等) | 3~4 | +1~+9 |
長期債券(公司債) | 6 | -5~+15 |
股票 | 10 | -27~+52 |
(來自書中第 77 頁)
從上表可看出,當報酬率越高,所需承受的變動也越劇烈,也就是潛在風險越大。
這也是為什麼需要做到資產配置--必須透過一些較穩定的投資產品當作防守部位,以因應短期內變動較大的投資商品(如股票)發生劇烈的跌幅。
但如果你懂指數化長期投資的話,就會明白當時間軸拉長時,股票整體趨勢其實是向上的。
下圖是統計 1926 年~ 2002 年標普五百指數漲跌的機率,當你持有股票時間拉長到 10 年以上時,遇到股票上漲的機率高達 97%,過程中只有 3% 的情況是下跌的:
持有期間 | 指數上漲的機率 | 指數下跌的機率 |
1年 | 70% | 30% |
5年 | 90% | 10% |
10年 | 97% | 3% |
(來自書中第 79 頁)
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指數化長期投資備受推崇,因為簡單易懂又能很輕鬆地操作,同時透過長期的時間效應,一方面能消除短期波動的風險,另一方面還能透過複利效應,在不必隨時看盤的情況下,獲得還不錯的投資報酬率。
二、 累積財富的十大投資金律
除了「打好投資基礎以外」,本書還提出「十大金律」。
在經過充分地理解與統整後,這十大金律大致可以用四個主題來囊括:
1. 開源節流,善用時間複利的力量
- 金律 1:從現在開始就開始儲蓄,決不拖延
- 金律 2:養成存錢習慣
- 金律 3:保持手上足夠的現金
- 金律 4:善用各種節稅管道
- 金律 7:別讓費用吃掉獲利
首先第一個主題,其實就是在教大家如何做到開源與節流,並且善用時間所帶來的加乘效果--也就是複利效應。
- 今天你在儲蓄帳戶存入 100 元,年利率 10%,
- 一年後,帳戶的錢會變成 110 元(本金100+利息10)。
- 如果你不領出來,繼續放在帳戶中,第二年會變成 121 元,這次領到的利息是 11 元,
- 如此持續到第十年,最後你會發現自己總共擁有 260 元
- 換算下來,十年內會獲得高達 160% 的投資報酬率!
這就是複利神奇之處,透過利息再投入及長期時間帶來的加乘,讓投資人能夠錢滾錢、利滾利。
此外書中不斷強調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你的資產,其實是取決於你存了多少錢!」,與網路上的一句說法相互呼應:「賺錢容易,守錢難。」
即使今天你非常懂投資,投資報酬率高得嚇嚇叫,但是如果你不懂得存錢,每次就是出手闊綽、不懂得節制控制自己的開銷,那麼即使賺再多錢,總有一天也會被你花錢的習慣所耗盡。
因此關於開源跟節流,書中提出了幾個方法,可以幫大家審視自己目前的理財習慣,以及更有智慧地分配自己手上的資產。其中有些做法,甚至越早開始行動越好,因為能更佳善用時間所帶來的力量。
以下會列舉幾項覺得比較重要的做法,更完整的資訊歡迎直接購書閱讀囉!

▲ 善用退休金制度(勞工退休基金;勞退)
比死去更可怕的事情,是死前把戶頭裡的退休金花光。
書中 p114
在台灣,也就是所謂的勞工退休基金(簡稱勞退)。
做法上,員工透過每個月從薪資提撥一定比例的金額到退休帳戶,某方面來說是強迫自己養成儲蓄的習慣。
目前台灣法律規定,任職公司每個月必須根據你的薪資級距,提撥 6% 至你的勞退個人帳戶,而這些錢並不是從你的薪水扣,而是公司額外撥款支付。勞工本身也可以自行決定是否要從每月薪資撥款一定比例的金額到勞退帳戶,最高也可提撥到 6% 。
換言之,每位勞工最多可以提撥 12% 的金額到勞退帳戶,最重要的是這些金額還可以節稅!
如果好好善用勞退制度,除了強迫自己開始儲蓄未來的退休金,還能達到節稅的效果。
(注意,這裡指的「勞退」是不會破產的,和一般大家常常說可能破產的「勞保」不一樣)
如果搞不清楚勞保跟勞退的差異,可以參考下面市場先生的文章,他做了滿詳細的介紹,同時提出個人是否真的要參加勞退的建議:
▲ 爭取加薪會是累積財富最有效率的方式
在書中主要是以美國就業環境為例:「美國有某些公司,為了鼓勵員工養成儲蓄的好習慣,因此要求『只要員工自願將加薪中的一定比例金額,提撥到退休帳戶中』,就可以自動獲得加薪。」
這樣的制度在台灣相當罕見,因此也比較難和我們的生活有關。
不過像這樣的觀念,其實可以延伸出另一個重要的觀念:「你的大多數資產依然是仰賴工作賺取的!」
在市場上,有很多人都熱衷於投資,但卻沒意識到自己本金不足的缺陷。同樣是 1% 報酬率,1 萬 跟 1000 萬本金所帶來的「實際金額」,就差了 1000 倍。
因此有時候,投資自己反而更為重要--如果能夠在職場為自己爭取到不錯的加薪幅度,老實說對於個人的資產增長而言,往往會比在市場上投資還要來得有效率。
之前我也在 Facebook 提過這件事,有興趣的可以參考並留下你的看法:
有錢人的財富主要來自努力工作的生活態度與規律儲蓄的自律能力
書中 p111
▲ 養成記帳習慣,管理並改善你的消費習慣
這是屬於節流的部分,對自己的花費要斤斤計較並記帳,買東西前先區分哪些是「必要」哪些是「想要」?
如果有更便宜的方式可以買到相同商品,你應該還是要嘗試著做些功課,去找出 CP 值最佳的消費方式。
善待每一分賺到的錢,用最有經濟效率的方式使用它,並且熟知每一分錢究竟花在什麼地方--記帳可以幫助你達成這件事,讓你審視過去的消費習慣,並且從中找到改善之處,達成節流。
▲ 盡力付清信用卡帳單
作者非常強調這一點:「如果你目前身上有卡債,請先努力還清卡債!」
目前台灣信用卡的循環利率,大概落在 5% ~ 15 %,前面曾提到複利效應,這點也同樣適用於「債務」身上。
如果你隨便放任信用卡的循環利率,複利效應將也會持續增加你的債務。
過去有一些「卡奴」,會習慣在繳納信用卡帳單時,只選擇「繳納最低限度」,這時候循環利率就會開始啟動,連同上一期的帳單利息一同計算下一期帳單的費用。若當事人放任不管,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累積出很多沒必要的債務。
因此如果你有能力,請盡量償還卡債,不要讓銀行從你身上榨取更多的錢。
▲ 保有足夠的現金(緊急預備金)
你永遠無法預測災難何時降臨,唯有提早準備,才能應付人生中的各種意外之災
雷司紀 & 弎手白
這裡的觀念並非在「投資」,而是注重在「應付緊急需求、突來意外」的態度上。
這就是所謂的緊急預備金--每個人手上都要備有足夠的預備現金與保險,以因應不時之需,避免周轉不靈。
一般來說,儲蓄緊急預備金的金額因人而異,大家可以從下述的兩個面向來計算自己的金額:
- 未來固定開銷
像是稅金、保險費、每個月固定開銷、子女未來學費、房子頭期款、醫療險支出……等等。
換言之這些是你能預先到的「未來固定開銷」,那在每個月的工作薪資上,就務必要先把這些開銷金額挪出來存起來。
舉例來說,如果你預估未來三年內每年都有 50 萬的固定開銷,那起碼要先準備 150 萬用來支付這些開銷,而且盡量不要因為其他理由而任意動用這 150 萬。
有些人會想:「還有三年,不如拿這些錢來投資?」,但現實中往往更多的是投資失敗、當事人陷入更為不利的案例。一再強調,投資請用閒錢,這點務必切記! - 突如其來的意外(失業、醫療費)
像是突然失業、親人自己突然生病的醫療開銷……等等。
當然在醫療開銷部分,你可以透過預先保醫療險來舒緩這部分的壓力。
但如果是突然失業的狀況,你就會面臨短期內要養家糊口的生活開銷。
一般網路上的建議是可以準備 3~6 個月的生活費,但我個人會覺得 6~12 個月會比較好。
除非你非常有自信,能夠保證自己在 3~6 個月內迅速找到下一份工作,但現實中大多數人並沒有這樣的自信(與能力),
因此準備 6~12 個月生活費的用意,主要是給自己多一點時間做準備,同時讓自己在這段時間找工作的心理壓力不會太大。
一般的緊急預備金,大多數的人想到的就是在銀行中的活期存款,
但作者認為:「任何能快速可轉換成貨幣的資產,都可以算是現金」,因此像是支票存款、定存、短期債券…都可以作為你儲備緊急預備金的形式:
- 定存
最基本的就是定存,定存雖然利率低,但還是比活存來的高,且隨時都能解約,並不會損失原始本金
- 貨幣市場基金 / 債券
貨幣市場基金,顧名思義,就是將資金集結投資到貨幣市場的一種工具,
主要包含:大型銀行存單、商業票據(短期企業借據)、政府證券…等等。
是一種具備低波動的投資工具,並在票據到期之前,可以領取固定利息收益。
報酬率會比定存來得高,可惜的是目前台灣貨幣市場基金的選擇並不多,
如果有打算購入,比較建議國外的貨幣市場基金(如美國短期國債),但要小心匯差上的損失。
▲ 善用各種節稅管道
由於美國在稅法上的比例比台灣還高,因此本書列出許多美國政府推出可以節稅、或延遲稅負的手段,這些資訊會比較適合已經住在美國的公民。
而以台灣來說,也有相關節稅與延遲稅負的方法,跟大家比較息息相關的有以下三種:
- 私校退撫儲金
私校退撫主要針對私校教職人員。
由教職員(35%)、學校(32.5%)及政府(32.5%),依比例按月提撥本薪 2 倍的 12% 到個人的退休帳戶中,並且教職員可自行選擇這些退休金要透過哪種方式來投資增值。
目前提供四種投資方案:保守型(低風險)、穩健型(中風險)、積極型(高風險)、人生週期型(由前三種投資方案組成,會依據教職員年齡來調整各項比例)
這些提撥的金額,除了具有免稅優惠外,儲金的年報酬率也相當不錯,
根據統計,2013~2019 的年報酬率如下:保守型為 2.01 %、穩健型為 6.49 %、積極型為 6.63 %,遠比定存來得高。
不過缺點是只適用於私校教職人員,一般大眾無法享有這樣的優惠福利。
- 勞退自提
這點其實前面提過了。
公司每個月會額外提撥勞工薪資 6% 到勞工退休個人帳戶,勞工個人也可以決定每月薪資提撥的比例,最高可以到 6%。
勞退的真正優點其實在於遞延稅負,還是要繳稅,但可以先延後好幾年再繳,而這段期間就可以累積複利效應。
不過這樣的手段也只是用高所得稅額的族群,如果你是每年幾乎不用繳稅的人,其實有沒有提撥對你來說都沒差。
舉例來說:如果你的所得稅率是 12% ,只要你每個月願意額外自提 6% ,每年就可以省下「月薪 x 6% x 12%(稅) x 12(月)」 的稅金。
當然,等到你退休後這筆錢還是要補繳稅,不過屆時你的所得稅率可能已經變成 5% ,如此一來就能夠省下 7% 的稅金!
除此之外,當你退休後,如果提領勞退的方式與金額符合國稅局規定的話,還可享有半數課稅、甚至是全免稅的優惠。
- 海內外投資免稅額
– 買賣境內基金:如果你是投資境內基金(標的不分海內外),只要是買賣價差所獲得的獲利,均不課稅;至於股息所得的話,國內享有 1 年 27 萬的免稅額,海外則享有 1 年有 100 萬內免申報、併入個人綜所稅 670 萬的免稅額。
– 買賣境外基金:不管是買賣差價獲利或股息所得,皆享有 1 年 100 萬內免申報、併入個人綜所稅 670 萬的免稅額。
2. 長期投資、分散風險
- 金律 6:分散投資風險
- 金律 9:投資指數型基金
前面的主題主要是講開源節流,透過國家政策及個人儲蓄規劃,來達到有效完善的理財。
而這個主題則和投資有關,這兩句金律正好對應到很多人會在意的兩個重點:
▲ 分散風險
很多人在投資時會追求「分散風險」,因此會把資產同時配置到多元的標的上,像是股票、債券、黃金、房地產、ETF……等等,達到良好的資產配置。
但要達成這件事,你會需要花一些時間閱讀學習,理解不同投資標的的本質及差異,並且找出屬於最適合自己的資產配置比例。
我過去有寫過一些文章,剛好對應到不同屬性的投資標的,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
- 債券投資:如何選擇美股ETF及美國公債ETF 介紹
- 債券投資:影響美國債券價格的六個因素 | 詳解背後金融邏輯!
- 美股投資:2020 雲端運算與資訊安全的市場成長趨勢-雲端基金 SKYY 成份股 | 資安概念股
- 美股投資:掌握 5G 投資關鍵,我打算買美股 AMT (美國電塔公司) 的六大理由
- 美股投資:直覺手術 ISRG Intuitive Surgical Inc
- 外匯投資:什麼是外匯保證金?如何在外匯交易商開戶?差價合約(CFDs)又是什麼?
- 期貨投資:什麼是期貨合約?槓桿交易有何風險?期貨手續費跟交易細節你知道多少?
- 石油投資:理解影響油價漲跌的因素,三種石油商品的投資方式
- 石油投資:五大石油公司超過 10% 殖利率配息,全球存股達人的長期首選!
- 不動產投資:REITs 不動產投資信託完整教學
- 資產平衡:每個人都可以學會的資產配置法-AOA、AOR、AOK
▲ 長期投資
這是在講約翰.柏格推崇的「指數化長期投資」,巴菲特也多次提到「ETF 是最適合一般人的投資方式」,當然,如果你是價值投資派的,並且有一套選擇「好公司」的思維與方法,那買入並長期持有好公司的股票也是在遵循這個概念。
不過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指數化長期投資的觀念最容易上手,不過在此不多談,因為要完整講述指數化長期投資會需要一整篇文章的篇幅。
對此有興趣的人,之前有寫過一篇心得文章,裡面就是在談約翰.柏格的指數化投資:

3. 投資因人制宜
- 金律 5:資產配置須符合你的狀況
資產配置應該要因人而異,
每個人會因為自身的年齡、財務狀況、個性的不同,做出不一樣的資產組合。
年齡:決定你的投資期限
財務狀況:決定你承擔風險的能力
個性:決定你的風險忍耐度
舉例來說,年紀越輕,就越有本錢承受較高的風險,去挑戰那些波動大(同時帶來高潛在報酬)的投資產品,如股票。即使失敗了,也因為本金不多,而且還年輕的關係,能夠很快東山再起。
但如果你已經年過半旬,已經累積足夠多的資產,那就盡量採選擇風險性、能夠穩定長流的投資產品--像是透過長期投資+複利效應的作法,或者在投資組合上進行股債配置。此時的你,所追求的已經不是大富大貴,而是到晚年依然能夠安心的穩定投資。
除此之外,個性和財務狀況也會得到不同的答案。
最重要的是,你是否已經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4. 不盲目跟從,對市場保持敬畏謙卑
- 金律 8:對市場保持謙卑
- 金律 10:避開投資人的盲點
永遠不要以為你能預測市場動向,並持續戰勝機靈的市場。
書中 p194
妥當的投資策略就是不要理會單一股票,盡量買進並持有能代表市場所有股票的投資組合。
書中 p196
要確保在進出場切換的瞬間還待在市場的方法,就是不間斷投資。
書中 p199
經濟學家曾提出一個假說:效率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theory),意即「股市是一種能即時反應最新消息的有效機制」。
換言之,今天當你獲得和該公司股價的消息時,其實這個消息早就提前反應在股價上了。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常會說:「股市其實是先行指標。」
而這些消息通常都是不可預測、隨機發生的,所以又有一派說法是:「市場的表現如同隨機漫步(Random Walk)」,正好跟這本書的英文名呼應《The Random Walk Guide To Investing》。
這兩句金律主要想表達的觀念,就是隨時對市場保持敬畏且謙卑的態度,並且不要盲信所謂的投資經理人。
作者認為:「這個世上沒有人能永遠打敗市場,就算有,也只是一時的。」
很多人在投資時,很喜歡拿過去的歷史績效當作參考,這是對的,卻也很容易落入一個盲點:「那是歷史資料,已經發生過的事情,而你的投資,最重要的是要看向未來啊!」
太多投資人的盲點,就是過度自信自己的判斷,或者 100% 聽信投資專家的建議--這樣的態度,無異於你白白把錢送給別人。
因此希望大家還是要培養自己的判讀能力,收集資訊和做功課是必須的。
寧可不懂地遠離市場,也不要一知半解地進入市場。
三、心得總結
這本書《漫步華爾街的10條投資金律》比起「投資」,它講述了更多一般人在「理財」上需要具備的觀念及態度。
十條金律,句句真切,從如何管理分配你的資產、到投資時需要注意哪些原則,都非常清楚地講解。
雖然本書作者因為是美國人,書中有不少內容都是根據美國當地的政策法規所提出的建議,比較適合住在美國的公民,不過在核心概念上,我認為是一通百通。
而且還額外花很多時間整理不少台灣政策法規的資訊,像是勞退退休金、爭取加薪、緊急預備金……的概念,希望同時能對身在台灣的大家有所幫助。
除此之外,我看過很多投資新手會有一個觀念:「反正一開始賠錢,就當作繳學費吧!」
但在我看來,這只不過是自我安慰的片面之詞而已,展現出一種阿 Q 精神罷了。會說出這句話的人,其實只是不願意面對現實,想要隱瞞「你懶得先好好花時間學習、不願接受自己不夠格!」的真相。
有時候我都想反問:「那麼,你從這堂『學費數萬至數十萬』的課程中學到了什麼?」很多人其實是答不出來,或者只能回答寥寥數句經驗……而如果進一步深思,這些經驗或心得,真的值得你賠掉數萬至數十萬的「學費」去換來嗎?
「學投資」這件事其實並不難,最輕鬆的方法,其實就是花幾百元買數本經典書籍,花點時間好好閱讀,僅此而已。就算你不能成為像巴菲特那樣的高手,但也能讓你在投資理財這條路上,少走一點冤枉路、少賠一點錢。
正如同孫子兵法的精髓:「少輸就是贏。」
在投資上少賠一點,同時代表你將會擁有更多本金--要知道,投資這件事其實有一條必勝的心法:「本多終勝!」
總之,希望大家都能在投資路上少走一點冤枉路,而這篇心得文也只寫出書中不到 1/5 的內容而已,
更多詳細的資訊觀念--像是 10 條金律的細節--書中都有進行詳細且紮實地描述,
建議對投資有興趣的人都可以入手這本書,並歡迎在下方留言你的心得!
P.S. 我個人認為這個翻譯不太行,很多中文用詞都怪怪的,一般在投資上不會這樣說。

經理人不告訴你,但投資前一定要知道的事
【加入FB社團】
- 台灣加密貨幣討論區 》以加密貨幣投資討論為主,歡迎對此有興趣的人來入社參加
- 聊點薪❤️(理財交流區) 》 分享理財小撇步,包含儲蓄、投資、保險或其他理財問題!
- 台灣 eToro 亞洲華人投資討論區 》 超過 3000 人社團,由我經營,含 eToro 討論、美股分析及活動
- 史帝夫和戴夫和他們60級的貓(eToro交流群) 》 台灣第二名明星投資者 Ada Tsao 經營,我擔任版主
- 大麻股票 — 投資產業消息交流俱樂部 》討論大麻股票/產業投資/合法化,歡迎志同道合加入
【精選文章】
- 賽伊法則(Say’s Law):一項被現代教科書刪除的內容!在 19 世紀卻是最主流的經濟學理論
- 股市中的「割韭菜」是什麼意思?做好一件事就能避免成為韭菜!
- 掌握 5G 投資關鍵,我打算買美股 AMT (美國電塔公司) 的六大理由
- REITs 不動產投資信託完整教學:投資心態、優點與風險?VNQ、VNQI、IYR介紹與績效表現
- eToro 複製基金 CopyPortfolios 觀念教學:新手該如何投資?真的能買到巴菲特投資組合?
- 全球熱門避稅天堂解密:過去富豪如何透過避稅天堂避稅?各國又是如何強力打擊避稅天堂
- 全台最貴豪宅「陶朱隱園」介紹:18 億天價住不起沒關係,不能讓貧窮限制我們的想像
- 投資遠端工作趨勢-矽谷最火紅的科技獨角獸 Slack 與 Zoom:「產品服務和財報營運解說」
【訂閱、追蹤、按讚】
【加入Telegram 與 Line 群】